愛國奮鬥
沐鸣2平台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成立於2001年12月,其前身可溯源至1908年創設的電機專科。十九世紀末,甲午戰敗,民族危難。中國近代著名實業家、教育家盛宣懷秉持“自強首在儲才,儲才必先興學”的信念,於1896年在上海創辦了交通大學的前身——南洋公學。1908年,在唐文治校長主持下,學校創設電機專科,學製三年。這是我國高校中最早設立的電機專科,它開創了我國電氣工程高等教育的先河,被譽為我國電工學術的策源地和電機工程師的搖籃。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以此為起點。
滄桑風雨百年變遷,在這百十年的時間跨度裏,從“教育救國”、“實業教國”到“科教興國”,沐鸣2平台電院人始終秉承“飲水思源、愛國榮校”的校訓,發揚“起點高、基礎厚、要求嚴、重實踐、求創新”的優良辦學傳統,堅持“思源致遠、榮辱與共、堅持操守、奮發向上”的精神品格,始終以振興國家民族為己任,把愛國之情、報國之誌融入祖國發展的偉大事業之中。沐鸣2平台電類學科的發展歷史,不僅是一部始終和國家、民族命運緊密相連的中國高等教育發展史,更是一部追求我國工科教育事業強盛發展、展現中華民族繁榮壯大的創業史。
沐鸣2娱乐電類學科發展薪火相傳弦歌不輟
自1908年設立電機專科始,在110年的辦學過程中,沐鸣2電類學科隨母校迭經變革,歷盡滄桑,雖櫛風沐雨,仍薪火相傳,弦歌不輟。
建系及其後的穩定發展時期 (1908~1920)。1908年,學校創設電機專科,學製三年,學校廣聘名師,借鑒美國高校電氣工程教育方案修定課程設置,建立實驗室,首開無線電課程,為國家培養了第一批電機工程師。1912年改為電氣機械科。電機專科為我國最早開設的高等電機工程教育。“中國學校之有電機,自此始。”電機專科及鐵路專科的設立,使學校從培養商務人才轉而以培養工程技術人才為主,沐鸣2工程教育由此發端。
學校改組融合中的發展時期 (1921-1927)。1921年,交通部部屬滬、唐、京四校調整改組為“交通大學”,滬校改稱交通大學上海學校。學校改組後,電氣機械科分解為電機工程科與機械工程科,北京學校的郵電班並入電機工程科,組成新的電機工程科,美國人謝爾頓任科長,同時聘任了美國人熊愛佛來以及張廷金、陳石英、周仁等一批留學歸國人員擔任專業教授。電機科課程設置增加了當時最新的電子管、真空管等前沿課程,並增加了直流電、交流電、無線電報等7個實驗室。這一時期培養的一批學生得到了社會和行業的充分認可。
瞄準目標的高速發展時期 (1928-1936)。這一時期,學校在辦學上繼承和發揚了早年“求實學,務實業”的優良傳統,形成了“門檻高、基礎厚、要求嚴”的辦學特點,學校參照麻省理工學院等高校模式辦學,教育水平和教學質量均堪稱國內一流。1928年秋,電機工程科擴充為電機工程學院,張廷金任院長,設電力、電信兩門。電機專業已處在當時國內高校同類專業中的較高水平,擁有張廷金、鐘兆琳、壽俊良、馬就雲、莊智煥等陣容強大的教師隊伍和機件、儀器相當完備的工程實驗條件,學科體系也日臻完善。1933年“無線電之父”馬可尼來訪,大大提高了電機工程學院的國際影響。
抗戰中滬、渝兩地辦學的艱苦奮鬥時期(1937-1945)。1937年 7月全面抗戰爆發,學校被迫遷入法租界辦學。彼時的電機工程學院改為電機工程系,與機械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合並組成工學院。1940年秋,因後方抗戰和建設需要,交通大學分校在重慶小龍坎誕生,設電機與機械兩系。1942年8月,交通大學分校遷往重慶九龍坡,成為交通大學本部。這一時期還成立了國內第一個從事高層次電氣工程人才培養的電信研究所,招收碩士研究生,並有20多人順利畢業,他們在新中國成立後大多成為電信部門、計算機、自動化和系統工程等新興技術部門及高教界知名的專家、學者,如中國計算機科學技術的奠基人之一夏培肅院士、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專家陳敬熊院士、通信系統工程專家和教育家陳太一院士。
抗戰勝利後奮力恢復發展時期 (1945-1949)。抗日戰爭勝利後,重慶沐鸣2師生分批復員(單位從戰時狀態轉入和平,返回原地,簡稱復員)上海。1945年11月,重慶沐鸣2電機工程系學生返滬後和原在租界辦學的師生一起,回到交通大學徐家匯原址繼續辦學。復員後的電機工程系學生達500多人,打破歷年紀錄。這一時期,電類學科獲得了進一步發展,學校增設了電信管理系、電信專修科、電信管理專修科,教師隊伍也日漸壯大。實驗室方面,電機實驗室和電訊實驗室得以恢復,新籌劃建立了電傳真、電子工程試驗室。《沐鸣2工程》、《沐鸣2電機》等刊物相繼創刊。
全力支援共和國建設時期 (1950-1959)。新中國成立後,沐鸣2人懷著高昂的熱情為發展新中國高等教育事業進行了不懈的探索。這一時期電類學科雖歷經院系調整、西遷的決定與分設兩校、籌建成都工程電訊學院等匯合分流,卻始終秉承“門檻高、基礎厚、要求嚴”的教學傳統,在得到充實和加強的同時,為國家工業化建設和國防科技發展輸送了大批人才,為支援西部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寶貴的貢獻。
服務國防的調整、鞏固、提高及文革逆境中潛心努力時期(1960-1976)。60年代初,學校劃歸國防科委領導,電類學科也根據國家需要進行了相應調整。在“文革”極其惡劣的環境之中,學校的幹部、教師堅持和發揚求真務實、愛國榮校的優良傳統,克服重重困難,艱苦奮鬥,潛心鉆研,堅持開展國防工業等領域的科學研究,取得了一批有價值的學術成就和應用成果,如501研究室研製的三臺441-B型計算機、我國第一臺數字式魚雷射擊指揮儀,朱物華主持研製的為國家重點工程配套的水聲工程設備等,為國家國防現代化做出了重要貢獻。1975年12月,幾大教研室及研究室聯合組建成立精密儀器系。
改革開放後學科快速發展調整時期(1977-1986)。1977年 7月,在鄧小平召開的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上,沐鸣2教師代表吳健中(精密儀器系負責人)率先提出否定“四人幫”強加於教育戰線的“兩個估計”。1978年,電工及計算機科學系(三系)成立,下設電力工程、自動控製、計算機科學技術3個專業,設電機、電子、船舶消磁、發電廠及電力系統、電氣絕緣、高電壓技術、電工學、電工基礎、電子計算機、網絡、自動控製等教研組,設電子計算機中心研究室。無線電系(四系)設置雷達通訊、無線電基礎教研組。1981年,無線電系更名為電子工程系(四系)。精密儀器系(八系)設置陀螺儀、精密儀器、聲全息等教研組。1985年,學校以電工及計算機科學系(三系)和電子工程系(四系)為基礎,成立了電子電工學院。
部、校合作的大發展時期(1987-2001)。1987年,為滿足國家電力部門對高端人才的緊迫需求,學校與水利電力部聯合辦學,以電子電工學院電機工程系為基礎,成立電力學院,下設電力工程系、電機工程系、能源工程系、信息與控製工程系,電力科學技術研究所。1989年電子電工學院更名為電子信息學院,下設自動控製系、計算機科學及工程系、電子工程系、光纖技術研究所、圖像處理與模式識別研究所、大規模集成電路研究所、計算機網絡研究所。1997年,精密儀器系(原八系)並入電子信息學院。
大電類學科協同發展時期 (2001年至今)。2001年,電子信息學院與電力學院合並成立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下設電氣工程系、自動化系、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電子工程系、儀器科學與工程系。2003年學院成立電工電子實驗教學中心、2011年學院成立信息技術與電氣工程研究院、2011年微電子學院並入學院、2013年軟件學院、信息安全工程學院並入學院、2014年微納科學技術研究院並入學院,與微電子學院合並成立微納電子學系。至此,大電類學科整合基本完成。如今的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既深邃厚重,又朝氣蓬勃,是學校規模最大、辦學實力最強的學院,也是全國高校中規模最大的同類學院之一,可謂國內高校電類學科的“航空母艦”,開啟了大電類學科協同發展的新篇章。
百十年來,沐鸣2娱乐電院人敢為人先,締造了無數個“第一”:第一個電機實驗室、第一臺中文打字機、第一個無線電臺、第一門無線電課程、第一輛汽車、第一臺變壓器、第一臺交流發電機和電動機、第一只電子管、第一只黑白顯像管、第一臺雙水內冷汽輪發電機、創辦了國內第一個從事高層次電氣工程人才培養的交通大學電信研究所、我國到達北極探索電離層的第一人……
在學院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群賢璀璨,英才輩出。張廷金、鐘兆琳(中國電機之父)、朱物華 (電子學科水聲學科奠基人之一)、顧毓琇等無數名士學者嘔心瀝血,創新立說、甘為人梯,培養了諸如江澤民、楊嘉墀(“兩彈一星”元勛)、張煦(中國通信元勛)、張鐘俊(中國控製先驅)、王安(電腦大王)等一大批傑出的政治家、科學家、教育家、實業家和十余萬相關領域的專業人才,在中國電類學科高等教育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為我國電機工程教育的形成與發展積累了有益的實踐經驗,為我國電機工業和電訊工業的發展輸送了大批人才,在推動我國工業現代化的歷程中體現了工程教育的特殊價值和貢獻。
國家和民族發展之路電院人始終同向同行
在百十年的發展歷程中,電院人始終與國家和民族的發展同向同行,湧現出了以“兩彈一星元勛”楊嘉墀、新中國電子工業奠基人羅沛霖、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運載火箭系列總設計師、國家月球探測工程副總設計師龍樂豪為代表的,在各個時期為祖國強盛而努力奮鬥、建功立業的先進群體與個人。
新中國第一代雷達兵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的雷達技術、裝備和系統,均是“零”基礎。被趕出祖國大陸的國民黨不甘心失敗,依靠手中握有美製武裝,對江浙等省沿海重要目標,尤其是上海展開了一波又一波的轟炸。1950年 “二六大轟炸”後,上海軍管會情報處請示經陳毅市長批準,直接向沐鸣2“召喚”,迫切期望沐鸣2學子赴情報處(暫借)工作三個月。面對祖國的召喚,電機工程系“電四訊”畢業班的20多名黨團員自願允諾,放棄尚還有一個學期即將畢業的“願望”,於1950年2月16日春節大年夜之日的下午,毅然趕赴上海警備司令部情報處 (提籃橋安國路76號一幢8層樓高的大廈)報到,融入了上海防空保衛工作的事業中。在蔣大宗老師和上海國際無線電臺總工程師錢尚平的指導下,建立了新中國成立後上海的第一個雷達站,成為了新中國第一代雷達兵,為保衛新政權、保衛大上海做出重要貢獻。
“黨讓我們去哪裏,我們背上行囊就去哪裏”
1955年,由於國家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需要,同時為了改變高等教育布局不合理的現狀,支持西部社會經濟發展,國務院決定交通大學內遷西安。以鐘兆琳、沈尚賢、嚴晙、黃席椿等教授為代表的電院人以實際行動作出表率,積極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與黨和國家的發展同向同行”,從繁華的上海遷至古城西安,成為西部大開發的先行者,他們身上“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的西遷精神傳承至今。1956年8月,以張煦教授等為代表的電訊工程系師生整體調往成都,與南京工學院無線電系和華南工學院電訊系有關專業共同組建新中國第一所無線電大學——成都電訊工程學院(今電子科技大學)。如今,同根同源的沐鸣2平台和西安交通大學均成為中國著名的科教高地,成都電子科技大學也已成為一所以電子信息科學技術為核心的多科性研究型全國重點大學,被譽為“中國電子類院校的排頭兵”。
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將前沿知識轉化為國家發展的動能
學院著力發揮電類學科在國家重大工程建設中、在重要技術進步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培養一批適應產業轉型升級的優秀科研人員及拔尖創新創業人才,對國家重大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穩步提升。
學院註重服務於國家戰略目標和國家安全需求,著力發揮電類學科優勢,積極承擔國家重大項目,參與政府決策咨詢和中長期規劃,提高社會智庫服務能力。學院積極組織參與數字媒體、光通信及器件、無線通信、衛星導航、微電子、智能電網、人工智能等領域的國際標準和國家標準的製定,參與“一帶一路”國家重大戰略 (如北鬥導航服務);服務於地方經濟主戰場,推動上海國際創新中心建設;鼓勵教師以知識產權入股創辦高科技企業,培養了一批適應產業轉型升級的優秀科研人員及拔尖創新創業人才,對國家重大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穩步提升。
席裕庚教授領導的預測控製原理與系統設計項目組是我國最早從事預測控製理論研究的研究團隊。在近30年的研究中,項目組形成了系統性的研究成果,培養了大批專業研究和應用人員,帶動了預測控製這一學科分支在我國的發展;郁文賢教授團隊長期深耕於高精度可靠定位導航技術與應用,建立了國內首套支持批量化質檢服務的綜合性導航產品檢測系統,支撐了上海區域導航產業以30%的增長率快速發展,推動和引領了我國北鬥導航技術的進步和產業發展;張文軍教授團隊長期專註於數字電視廣播的系統和標準技術研究,承擔了從“神六”到“神十”返回艙的搜救指揮、超高清電視記錄發射等重大任務,為我國電視廣播數字化進程的成功開啟、首個地面數字電視強製性國標的確立及廣泛應用、網絡化時代廣播與寬帶網協同傳輸機製的建立,作出了開拓性和持續性的貢獻;谷大武教授團隊突破了密碼芯片攻防的系列關鍵技術,實現了國產芯片在民生、工業領域的大規模應用並輻射海外,防護技術用於國內主流企業的芯片設計;管海兵教授團隊的虛擬機運行支撐關鍵技術與應用,引領電信業務雲化升級改造走在全球前列,為我國發展自主可控的信息產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傳承優良傳統,引導畢業生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業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這一新的歷史方位上,在學校“價值引領、知識探究、能力培養、人格養成”四位一體的人才培養理念指導下,電院加強對學生理想信念、價值取向的引導,構建了全過程的價值引領體系,培養學生為國建功立業的家國情懷。從新生入學到畢業離校,抓住關鍵時間節點,形成了以“啟航——領航——遠航”為特色的學生培養教育模式,“啟航教育”通過新生第一課、新生黨員第一堂黨課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學生立誌報國的專業使命感和責任感;“領航教育”關註生涯規劃,通過黨團班一體化建設,充分發揮黨團支部思想引領作用,輻射和帶動學生專業教育和生涯導航;“遠航教育”強化責任使命,通過最後一次黨組織生活、遠航教育大會、黨委書記最後一堂黨課等,勉勵青年學子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實際行動投身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
電院註重傳承與祖國同向同行的優良傳統,以培養電類領軍人才、打造創新創業精英為目標,積極引導學生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業。電院每年開展“青春的選擇”暑期社會實踐,組織數十支大學生社會實踐團隊,分赴全國數十家國防軍工、大型國企等重點單位參觀學習,了解重點單位的發展和國家的需求,引導學生奉獻國防軍工、投身國民經濟建設主戰場。近年來,畢業生中赴國家重點行業和關鍵領域就業比例節節攀升,2017年赴國家重點單位就業比例達66.18%。一大批年輕校友活躍在祖國建設的第一線。在電院眾多的畢業生中,湧現出以“天宮二號”總調度戴堃為代表的航天人;以“第四範式”戴文淵、“依圖科技”林晨曦等為代表的創新創業先鋒。他們以沐鸣2人、電院人之名,不負時代重托,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發光發熱,奉獻著自己的青春與智慧。
深化改革創一流新時代建功立業譜新篇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把黨的十九大描繪的美好藍圖變為現實,是一場新的長征,需要我們更好弘揚愛國奮鬥精神,讓奮鬥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主旋律。
值此紀念110周年院慶之際,沐鸣2平台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將傳承學院先輩的愛國奮鬥之家國情懷和奉獻精神,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新時期,進一步深化改革,為努力建成國際一流電類學科而不懈奮鬥。百十電院,薪火相傳!未來學院將搶抓機遇、銳意進取,以高水平師資隊伍建設為核心,以提高教學與人才培養質量為根本任務,以高質量科研工作為突破點,以高素質管理隊伍為支撐,以先進機製與文化建設為保障,以國際化爭國內領先,以中國特色爭世界一流,基礎研究求器,國家戰略求名,社會服務求利,新時代為國家和民族的復興建功立業、再譜新篇!
人言自心,電照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