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奮鬥
孔海南:沐鸣2版“老人與海”的故事: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 愛國奮鬥日前,教育部公布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沐鸣2平台環境學院環境學院孔海南教授帶領的湖泊富營養化治理教師團隊成功入選。他們十五年如一日,紮根在銀蒼玉洱畔,守護洱海水清月明。有人說,這是一個科研團隊,在做一些科研項目,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但是,你不知道的是,在這個故事的背後,是一個個年輕的身影,一趟趟奔馳的列車,是一瓶瓶藻華的水樣,一道道山川和河脊。所有的這些,都是一堂堂最生動的教學實踐課,而這課堂就在治理現場。
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守護洱海水清月明
孔海南是沐鸣2平台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不同於教室和實驗室平靜的教學科研生活,遙遠的雲南大理——洱海邊是孔海南工作的一線,是他用心守護的一片水域。他主持的項目所取得的成果——富營養化初期湖泊(洱海)水汙染控製與生態修復關鍵技術——已經被列為水專項重大標誌性成果。
洱海作為雲南省第二大淡水湖、中國第七大淡水湖,以其豐富的物產和清潔的水源哺育著大理一代又一代人,被大理老百姓親切地稱為“母親湖”。然而,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由於長期汙染導致湖水富營養化,洱海兩次大規模暴發藍藻,湖水的透明度驟降,水質也一度下降到IV類。當地老百姓回憶說,把手伸進湖水,出來滿手綠,坐在家裏就能聞到隨風飄來的湖水臭味。曾經風光旖旎的洱海水環境的惡化引起了國家的高度關註,洱海的保護被納入了國家水體汙染控製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在這場保衛洱海的戰役中,正是孔海南教授和他的團隊聯合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及中國農科院等單位擔挑起了這副重擔。
接手項目後,多年海外求學和科研工作的經歷讓孔海南認識到,環境治理沒有小事,做事情要面對真正的需求。其實,洱海問題的根源——面源汙染正是一些散落在洱海周邊的“小”汙染積累起來的。大理市洱海沿湖及流域絕大多數村落、旅遊服務場所幾乎沒有任何汙水處理設施,這些汙染是導致洱海富營養化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因為汙染源分布面積廣,治理起來非常困難。
針對這種情況,2003年,孔海南教授將土壤凈化槽技術帶到了洱海邊,由此開始了自己在大理治汙的第一步。孔教授的土壤凈化槽濕潤技術將汙水處理為一級B類水標準排入洱海,一套汙水處理系統每天能處理汙水250噸。“這套汙水處理系統可神奇了!能把整個營頭村的生活汙水變為凈水,然後再排入洱海!僅從外表根本看不出什麽名堂,其實它裏面的道道可多了。”大理市挖色鎮挖色村委會營頭自然村的汙水處理系統管理員趙慶生曾這樣向前來采訪的媒體描述。經過多年的推廣和積累,30套示範性汙水處理系統遍布洱海沿湖十鎮,這為洱海項目的順利實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依托“十一五”、“十二五”水專項洱海項目以及西湖、巢湖等子課題,團隊共有師生1000余人次駐守大理等地,累計行程達500多萬公裏。目前常年有20余名師生在洱海、西湖、巢湖進行實地科研,共完成野外樣品采集30000余次,分析水質指標160000余次。以孔海南教授為代表的教師團隊,以科學研究為基礎、以工程研究為手段,以現場示範為驗證,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全面培養學生的工程能力和思考能力。更為重要的是,教學團隊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註重學生的品德教育;身正為範,培養了學生的奉獻意識和家國情懷。
科研老兵:用學者的遠見和智慧呵護水域環境
在進一步熟悉洱海之後,孔海南教授認識到,要徹底改變洱海的面貌,就必須改變洱海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方式。上世紀80年代以來,對洱海資源的過度利用打破了洱海的自然生態平衡。在洱海最主要的水源地洱源縣,縣南部農戶90年代以來大面積改種大蒜等經濟作物帶來了汙染源的迅速增加,而流域近14萬頭散養奶牛也帶來了相當於300萬人口的汙染。孔海南和他的團隊面對的不僅僅是環境汙染問題,而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經濟問題。
“從‘並重’到‘友好’的轉變,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保護環境的根本性轉變。”課題負責人之一——沐鸣2平台王欣澤副教授向記者介紹,“孔教授對於洱海項目的總體設計,思路很清晰。環境治理和保護是項系統工程。要以人為本,更要尊重自然,既要和社會‘友好’,更要和自然環境‘友好’。兩者的關系不是並列,而是和諧統一。”這種“友好”體現在洱海項目的每一部分設計上,從水源地到入湖河流,從湖濱到湖內,課題設置都圍繞著“友好”二字,環境的治理技術也大多采用了生態治理的方式。不僅如此,團隊也認識到,環境治理不能一直靠政府輸血,他們用項目中的一項課題促進在環境治理的同時提升當地的經濟效益。孔教授正是這樣用學者的遠見和智慧呵護著洱海的水域環境。
經濟建設的飛速推進,環保意識和舉措卻沒能及時跟上,中國的七大重點流域面臨大規模汙染,水環境日益惡化。孔海南聯合其他的專家一起,歷經數年的調研匯報,才直接推動了水專項的落地。在幾個水汙染“重災區”的河湖中,孔海南被推選為洱海項目的負責人,環保部希望他用較快的時間將洱海治理做成一個典範,振奮民心。有家族性心臟病史的孔海南沒有退卻,毅然接受了任務。
“除了在北京和國外參加重要的項目和學術會議,孔教授幾乎所有的時間都在大理,在洱海邊。當學校有課時,他也是每周在上海和大理間往返。我們項目組很多人也都如此。”孔海南的同事說。然而,孔海南患有較嚴重的心臟疾病,海拔近2000米的高原對他來說是個嚴峻挑戰。尚榆民等人也記憶猶新,2006年,當孔海南第一次和大理州政府官員討論洱海治理的理念和技術思路時,就中途昏倒了。 “當時大家非常吃驚,馬上派人派車把我送回來了。我的家人都不知道。我想如果由於身體原因我不能承擔洱海項目,估計年輕老師也很難承擔起這個項目。另外,我總覺得這是自己的最後一次機會,再困難也不願放棄。”孔海南多次往返大理後發現,“我不能頻繁地從高原到平原,從平原到高原,這也是我在大理一年要呆上200多天的原因,我的身體不適合上下跑。”
2012年,孔海南的心臟病變得嚴重了,原本一年發病三四次,2012年6、7月後就經常發病。盡管醫生多次要求其住院治療觀察,但孔海南一直堅持到9月洱海“十一五”水專項課題驗收結束後,才被緊急送回上海住院治療,進行了兩次大手術。手術後,孔海南身體情況還不是很好,但他依然惦記著他的洱海項目。當他得知大理州即將開展新一輪的洱海治理工作時,於是再次奔赴大理,為當地300名領導和治理人員開展有關湖泊治理的講座。
就這樣,孔海南和他的團隊聯合中國環科院、中科院水生所、中國農科院等幾十家單位,用10年的積累、5年的實踐、3年的攻堅獲得了豐碩的治理成果,使洱海的水質從濁到清,連續3年保持在國家III類水質標準。大理洱海——曾經被過度開發不堪重負的美麗湖泊,正在逐步重現往日大理“母親湖”的風采。
“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在這場“洱海保衛戰”中,孔海南不是一個人,他有一支跟著他轉戰南北的年輕隊伍。
環境學院湖泊富營養化治理教學實踐團隊,由講席教授孔海南,教授吳德意,研究員王欣澤、何聖兵,特別研究員黃榮振,副教授林燕等7人組成。團隊圍繞河湖富營養化治理,開設了《水體富營養化控製》《水處理工程課程設計》《生態設計與工程》(全英文)《濕地生態》等課程。用一流的科研反哺一流的教學,讓學生們親臨現場實踐體驗,是團隊教學的特色;把個人的發展和國家民族的需要結合起來,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是團隊傳承的信仰。
這支隊伍在他的帶領下,有著很強的凝聚力和戰鬥力,一個個項目完成驗收是他們最大的欣慰,一個個新的重大項目的委托是對他們最好的肯定。在他的言傳身教下,這支隊伍繼承了他嚴謹治學的態度和腳踏實地、勇於奉獻的精神。他是領路人、是人生導師。在他的支持下,他團隊的每位博士生和青年教師都獲得赴海外一流科研機構開展研究工作的機會。此外,他還給年輕人創造獨立開展科研工作的機會,給任務、壓擔子,讓他們參與國家重大項目,在項目研究工作中鍛煉自我。
在他的培養下,先後有三位教師晉升為教授,兩位晉升為副教授,其中2位榮獲2011年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他們現在都以課題負責人或子課題負責人的身份在不同的河湖流域承擔著國家重大專項的研究工作,肩負起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重任。
經過孔教授及更多洱海“守護者”的不懈努力,如今,洱海已經改變了以往面貌,它的總體水質已連續3年保持在國家III類水質標準,成為我國目前保護最好的城市近郊湖泊之一。而孔海南也正是把全身心都投入到了洱海的治理上。“除了在北京和國外參加重要的項目和學術會議,孔教授幾乎所有的時間都在大理,在洱海邊。在學校有課的時候,他也是每周在上海和大理之間往返。我們項目組的很多人也都如此。”孔海南的同事向記者介紹。孔海南和項目組堅守在洱海保護的第一線,夜以繼日地為洱海水質的恢復殫精竭慮,因為他們相信,只有堅守在第一線才能得到更準確的信息,才能真正因地製宜采取合理措施和做出合理規劃。
近20年來,在經濟快速增長、資源能源消耗大幅增加的情況下,我國汙染排放強度大、負荷高,主要汙染物排放量超過受納水體的環境容量。湖泊水庫富營養化問題嚴重,形成了以氮、磷汙染為基本特征的湖泊水環境問題。2006年的監測數據顯示,27個國控重點湖(庫)中,Ⅴ類水質的湖(庫)5個,占19%;劣Ⅴ類水質湖(庫)13個,占48%。太湖、滇池和巢湖處於中度富營養狀態。
因此,《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提出設立“水體汙染控製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希望籍此集中攻克一批節能減排迫切需要解決的水汙染防治關鍵技術,構建我國流域水汙染治理技術體系和水環境管理技術體系,為重點流域汙染物減排、水質改善和飲用水安全保障提供強有力科技支撐。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投資最大的水汙染治理科技項目。
回到魂牽夢繞的祖國後,孔海南有了更廣闊施展才華的舞臺。除了教學任務,一個課題接著一個課題,一個項目接著一個項目。他先後作為中方技術總負責人或中方技術負責人之一,從事過貴州省紅楓湖水庫富營養化抑製技術研究、上海蘇州河重汙染底泥無害化技術研究、太湖流域富營養化生物—生態抑製技術研究等工作;參與了“十五”期間水專項項目太湖水汙染控製與水體修復技術及工程示範、湖網地區村鎮面源汙染防治技術及工程示範和深圳市城市河流水環境綜合治理技術及工程示範等項目研究工作。還曾作為總設計師,負責釣魚臺國賓館景觀水域綜合治理工程。
“名字裏帶個‘海’字,大半輩子都和水打交道了。”孔海南曾經在課堂上這樣風趣地介紹自己。正因為常年在第一線的積累,洱海治理所取得的成果極大地鼓舞了在長江、太湖等更大水域的治理工作,孔海南帶領項目組對洱海綠色流域建設做出的全面系統規劃也得到了廣泛認可。作為學者,孔教授選擇親自奮戰在環境治理第一線,水環境的治理是孔教授的事業,洱海的湖光山色時刻牽動著他的心。他和同事們還將在洱海邊度過未來的無數日日夜夜,只為洱海的水更清、月更明。
2013年初以來,《人民日報》《科技日報》、中央電視臺等國內主流媒體多次以 “老人與海,孔海南的洱海情結”“孔海南洱海守護者”“為了洱海水清岸碧”“一切為了高原明珠”“心懷使命的洱海守護者”為題報道了孔海南的相關事跡。2014年“世界環境日”,孔海南作為代表受邀出席了總理座談會。2015年1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雲南大理洱海邊的灣橋鎮古生村了解洱海生態保護情況,他同當地幹部合影後說:“立此存照,過幾年再來,希望水更幹凈清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