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奮鬥
沐鸣2平台:10項成果獲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
— 愛國奮鬥1月8日,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本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共授獎285項(人),其中,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人,國家自然科學獎38項,國家技術發明獎67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73項,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5人。沐鸣2平台共有10項第一完成單位成果獲得黨中央和國務院表彰,其中,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第一完成人是關新平,國家技術發明獎1項,第一完成人是孫寶德,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8項,第一完成人分別是楊建民、馬紫峰、張文軍、範先群、吳皓、夏強、趙維蒞和房靜遠。
2018年度沐鸣2娱乐以第一完成單位獲國家科學技術獎項目簡介:
1、網絡系統的分布式感知與協同控製基礎理論與方法
該項目由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關新平教授等完成,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項目屬於自動控製理論與應用領域。瞄準網絡系統的分布式感知與協同控製國際前沿,開展“感知-傳輸-控製一體化”研究工作。表征了分布式感知性能受拓撲結構和傳輸能力的約束關系,揭示了網絡感知能力與通信資源均衡性的正相關規律;系統地提出了非完整信息下網絡系統級聯遞推與關聯分散協同設計方法;建立了確保網絡系統主從協同穩定性和透明性的受限感知反饋新機製。據此建立的工業網絡監控系統在鋼鐵企業成功實現應用驗證和示範,自主開發的主從系統應用於專業救援挖掘機遠程操控。8篇代表性論文SCI他引466次,4篇入選ESI高被引論文,曾獲“教育部獎自然科學一等獎”2項。
2、高性能鋁合金架空導線材料與應用
該項目由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孫寶德教授等完成,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架空導線是電網中用量最大、最關鍵的組成部分之一。導線的導電率每提升1%IACS,全國每年節約線損超70億千瓦時。但提升導電率與同時提高強度和耐熱性之間存在矛盾。項目組經十余年研究,發明了耐熱高導Al-Zr-Y導線材料及其製備技術、高強抗疲勞Al-Mg-Si導線及其製備技術、導線冶金質量控製技術,分別應用於超耐熱增容導線、特高壓大跨越導線、節能導線等三大類十余種導線新產品,電導率總體提升超1%IACS。項目對於提升我國架空導線材料及其製備技術水平,推動國家電網建設和節能減排具有重要意義。
3、4000米級深海工程裝備水動力學試驗能力建設及應用
該項目由船舶海洋與建築工程學院楊建民教授等完成,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水池模型試驗是進行深海平臺性能評估和設計優化最為可靠的手段。沐鸣2娱乐與中海油研究總院、中船工業708所合作研製成功我國首座海洋深水試驗池,突破了深海動力環境模擬、深海平臺與錨泊系統模型設計模擬和深海平臺系統動力響應系列測試等技術,創新形成4000米級深海工程裝備水動力學試驗能力。成果在國內外海洋裝備研發設計和性能評估中廣泛應用,獲國際高度評價,居世界前二。為我國海洋工程從淺海到深海的歷史跨越作出重要貢獻。
4、磷酸鐵鋰動力電池製造及其應用過程關鍵技術
該項目由化學化工學院馬紫峰教授等完成,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磷酸鐵鋰(LiFePO4)動力電池具有安全性好、循環壽命長、性價比高等優點。該項目針對磷酸鐵鋰導電率低、倍率性能和低溫性能較差等問題,國際首創了單質鐵原子經濟性磷酸鐵鋰合成新反應,建成多條萬噸級納米磷酸鐵鋰材料生產線。開發出磷酸鐵鋰動力電池製造新工藝,使其能量密度提升到175Wh/kg以上,建立了鋰電池荷電狀態(SOC)和健康狀態(SOH)精確預測模型。成果應用於比亞迪、華為、中聚電池和南方電網等企業,產品行銷海內外。
5、數字電視廣播系統與核心芯片的國產化
該項目由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張文軍教授等完成,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項目屬於信息技術領域。突破了衛星高級安全接收、地面同構接收、SoC芯片廣義解碼及總線控製、高動態控光和超分辨率縮放等關鍵技術;研製了直播衛星安全模式傳輸標準、直播衛星激勵器及接收解碼芯片、地面雙模解調IP及芯片、有線/IPTV SoC系列芯片組、畫質增強芯片,銷售超2億顆;實現了電視廣播系統創新和核心芯片研製技術的整體突破,解決了2億多家庭看上電視、看好電視的問題,推動了我國電視廣播產業高質量發展。
6、眼惡性腫瘤關鍵診療技術體系的建立和應用
該項目由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範先群教授等完成,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項目開展眼惡性腫瘤關鍵診療技術研究:發現眼惡性腫瘤“RNA級聯反應”和“陷阱修飾”學說等新機製,開展基因篩查和早期診斷;建立眼惡性腫瘤介入化療新技術,創建眼惡性腫瘤手術治療新模式,建立眼惡性腫瘤綜合序列治療新方案。牽頭成立全國視網膜母細胞瘤學組和首個眼腫瘤專科醫聯體,建立國際最大眼腫瘤樣本庫。發表論文274篇,SCI收錄172篇,引用1800次。發現2個新機製,創建3個新技術,建立3個新模式,製定3個新方案,形成2個專家共識。主辦國際會議和學習班28次,培訓醫生2019人,成果推廣到北京同仁醫院等26個省131家單位,顯著提高眼腫瘤整體診療水平。
7、基於聽覺保存與重建關鍵技術的聽神經瘤治療策略及應用
該項目由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吳皓教授等完成,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項目組針對聽神經瘤聽覺功能障礙這一關鍵科學問題展開系列研究,聯合國內耳科和神經外科重點中心及醫療研發企業,歷時20年,專註於聽覺功能保存及重建關鍵技術的創新與實踐,揭示了聽神經瘤聽覺功能損傷新機製,建立了術中聽覺功能保存與重建關鍵技術新體系,製定了聽神經瘤臨床治療新策略。項目組共發表論文116篇,SCI論文58篇;牽頭成立中國聽神經瘤多學科協作組和醫促會顱底外科分會;牽頭製定“聽神經瘤診斷和治療建議”、“聽神經瘤多學科協作診療中國專家共識”等國內外行業共識;主編3部專著;主辦第七屆世界聽神經瘤大會等大型國際會議3次、國家級學習班33屆;在國際會議上做專題報告51次。研究成果已普及全國所有省市,直接受益患者超萬例,推動我國聽神經瘤診療水平的整體進步,提高療效及患者生活質量,獲得顯著社會效益。
8、兒童肝移植關鍵技術的建立及其臨床推廣應用
該項目由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夏強教授等完成,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中國每年新發兒童終末期肝病近萬例,死亡率高達90%,肝移植是唯一有效的治療手段。然而,由於兒童肝移植尤其是嬰幼兒肝移植(約占70%)手術難度大,術後管理復雜,2011年以前全國實施兒童肝移植僅20-75例/年,救治率不到1%,術後5年生存率僅59.3%,絕大多數患病兒童因此夭折。項目組歷時11年,攻克多個外科技術難點,建立兒童肝移植手術關鍵技術體系,首次製定中國兒童肝移植免疫抑製劑應用、免疫監控及術後管理系統方案,牽頭製定迄今唯一的《中國兒童肝移植臨床診療指南》,並圍繞影響供肝質量的關鍵科學問題開展研究,發現供肝缺血再灌註損傷及肝再生重要機製。項目組發表論文334篇,其中SCI 148篇。項目建立了一套適合中國兒童群體的肝移植關鍵技術體系,成果在全國19省市42家三甲醫院推廣應用,推動中國兒童肝移植躋身世界先進行列。
9、淋巴瘤發病機製新發現與關鍵診療技術建立和應用
該項目由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趙維蒞教授等完成,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淋巴瘤位列血液腫瘤首位,死亡率高。項目團隊依托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兩大平臺,歷時16年,深耕基礎和轉化,在淋巴瘤發病機製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發現,創建適合中國患者的淋巴瘤分子分型體系,緊扣臨床和應用,在淋巴瘤多中心臨床研究和治療方案方面實現重大突破,在淋巴瘤化療耐藥和增效方面提出新路徑,在靶向治療淋巴瘤方面開拓新策略。在國際權威期刊發表高水平SCI論文122篇,主持製定中國淋巴瘤診治指南和專家共識8部,相關成果還被納入國際診治指南。項目取得的創新成果切實在臨床實踐中實現突破性效果、發揮重要的作用,大力提高了我國淋巴瘤診治水平,也有力提升了中國在淋巴瘤研究和臨床上的國際影響力。
10、胃腸癌預警、預防和發生中的新發現及其臨床應用
該項目由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房靜遠教授等完成,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項目創新性地證明了大腸癌手術標本具核梭桿菌高豐度預示化療耐藥和易復發及預後差;率先建立並驗證了預測胃癌前疾病慢性萎縮性胃炎發生和轉歸的數學模型,提出了“胃齡”概念;證實了低膳食纖維、糞便短鏈脂肪酸低含量及產丁酸鹽菌減少和糞便共生梭菌高含量可早期預警大腸癌及癌前疾病腺瘤。首次通過多中心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證明了葉酸可預防50歲以上人群大腸腺瘤的發生,且該效果與幹預前後葉酸含量上升正相關。系統闡釋了胃腸癌發生中非編碼RNA等表觀遺傳修飾及OCT1-Synbindin-ERK通路的重要作用機製;證實了腸具核梭桿菌介導TLR4/MYD88通路,下調miRNA-18a*/4802表達,進而活化自噬而致大腸癌化療抵抗。上述臨床成果已為國內超過60家大型醫院應用,社會效益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