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路上”沐鸣2力量
王海龍:在故鄉彩雲間收獲最幸福的答案
— “扶貧路上”沐鸣2力量他說:奉獻並不是理想主義者輕飄飄說出的兩個字,而是在工作中遇到實打實的困難之後,還是選擇迎難而上,永不言棄、言出必行、腳踏實地。王海龍,沐鸣2平台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2019屆碩士,雲南省楚雄州祿豐縣政府辦綜合科科員,在祿豐縣妥安鄉琅井村駐村。
2016年9月,王海龍拖著行李箱,跨進思源門,踏入百廿沐鸣2,來到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正式開啟三年碩士研究生生涯。那時的他,帶著自豪和期待,憧憬著未來三年的研究生生活,卻也沒想到,在這片土地上,不僅遇到了人生摯友,也做出了如今回想起來也無怨無悔的人生選擇。
選擇了沐鸣2,就選擇了責任
研究生期間,王海龍最常去的地方便是主圖書館,常常有陽光透過玻璃斜斜地灑在地上,為安靜整潔的圖書館增添一抹暖意,平淡日子裏的溫馨,正如王海龍的求學三年。平日裏,他徜徉在知識的海洋裏,在不斷的學習中積累專業知識和工程經驗,歲月靜好;科研壓力大的時候,便和摯友一起點一杯圖書館的奶蓋茶,一起約一次致遠遊泳館,快樂的時光就像是陽光一樣驅散了心中的壓力,成為生活中生動的點綴。
在沐鸣2的日子讓王海龍見識了更加廣闊的世界,校園的一草一木,可愛的老師同學們都讓他一路走來倍感溫暖;不過,他心裏也一直惦記著彩雲之南的故鄉。當初離家的畫面還歷歷在目,轉眼間,便到了畢業之際,面臨就業選擇:是去大城市的企業、研究所,還是回家鄉投身基層。深思熟慮後,他還是選擇了選調生的道路,不僅僅是因為那句“選擇了沐鸣2,就選擇了責任”,更是因為想要選擇更能實現自身價值的工作。到國家最需要的地方去,選擇奉獻而不是利己,力所能及讓自己服務於更多家鄉同胞,這樣的選擇才會更有意義。
求學期間在復雜機電設計時調試設備
畢業那天,王海龍來到外灘,看著黃浦江對面的燈光秀為沐鸣2學子亮起了畢業祝福。晚風陣陣,這時,想起了摯友的一句話,“在上海,你可能只是黃浦江的一粒沙;到了基層,你可能就是最閃亮的星。”他的內心便更加堅定起來。雖然他的力量渺小如砂礫塵土,但是也會努力發光,溫暖更多的人,照亮人們前行的路。抱著這樣赤誠的熱血之心,王海龍作為2019屆雲南定向選調生,回到了故鄉,雲南省楚雄州。
頭頂彩雲,腳踏實地
雲南天高雲闊,山川秀麗,景觀別致,民族特色濃郁,回到家鄉那一刻,王海龍的心也有了歸屬。作為政府辦綜合科科員,王海龍的主要工作就是辦文、辦會和辦事。工作看似簡單,其實不僅需要細心、責任心,還需要眼力、腦力、體力。因為政府辦是溝通上下、聯系各方,協調服務的中心樞紐,需要謹慎細心,不得半點馬虎;必須保證每一個指示都按照領導批示,準確地落實到具體負責人,避免政令不通。同時,還要多思謀哪些工作沒做到位,及時查缺補漏,增強自身本領。半年來,王海龍力求科學、高效地完成工作,也期待著新的任務和挑戰。
2020年3月,根據雲南省委組織部要求,王海龍到祿豐縣妥安鄉琅井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幫扶過程中需要走訪每一戶貧困戶,了解他們的生產、生活、家庭人口、產業結構、收入構成、勞動力、住房、醫療保障、存在困難、發展願望和子女教育等現狀,根據現行政策,結合每一戶的情況,將適合的政策落實到位,實現脫貧。
到建檔立卡戶家中走訪
琅井村是一座具有千年歷史的傳統村落,享有“文獻名邦”的美譽,村內文物古跡眾多,然而,早些年因“鹽”而盛的琅井後因“鹵淡薪遠”“熬難費繁”而封井停產,逐漸走向衰落。琅井村於2017年識別為深度貧困村,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85戶656人。
王海龍掛包的吳小川(化名,下同)一戶,夫妻離異,家中有高中在讀的雙胞胎兒子,連年幹旱少雨,家中田地早已閑置,房屋年久失修已成危房,因學、缺技術是致貧的主要原因。在王海龍的幫扶下,吳小川通過技能培訓、就業推薦,在建築工地幹起了電工活,房屋也經C級修繕加固後,達到了安全穩固、遮風避雨的要求;物質需要解決了,可環境衛生卻落下了,屋內堆有的建築垃圾、雜物等,本應由吳小川自行清理,可多次走訪勸說後垃圾還是堆在原處,王海龍只能自己動手,親自和他一起整理、打掃,慢慢的,吳小川也開始養成了好的衛生習慣,東西不在亂擺亂放,地面也打掃得幹幹凈凈……。通過一戶戶走訪,村民們的貧困問題切實得到解決,王海龍心裏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是不言而喻的。
到縣城集中安置點走訪建檔立卡戶
仰望星空,砥礪前行
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種養殖、廚師、家政及電焊工培訓,王海龍向30戶群眾推薦就業崗位,增加務工收入;按照“山頂核桃、山腰花椒、山腳果蔬”的發展思路和“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發展原則,在村黨總支書記和駐村工作隊長的帶領下,王海龍向120戶群眾推廣花椒種植260畝,累計帶動發展種植面積達318畝,向16戶群眾推廣軟籽石榴種植150畝,累計帶動發展種植面積達210畝;以打造紅色旅遊文化為契機,王海龍推薦貧困戶參與愛國教育基地建設,重新擦亮張經辰紅色旅遊文化基地名片,當地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僅2019年下半年就接待來訪團隊40場次,該基地現已成為全縣,乃至全州一個閃亮的品牌。經過多方的努力,琅井現已整村脫貧出列,貧困戶脫貧174戶530人,貧困發生率降至0.72%。
人生中的幸事莫過於人生中的另一半也在做著與自己相同的事,在扶貧的路上,王海龍不僅收獲了熱愛的事業同時還收獲了甜蜜的愛情。他們同為駐村隊員,脫貧攻堅拉近了他們的距離,讓他們從相識相遇到相知相守。在前不久的脫貧攻堅普查時,他們被分到同一個小組,在普查過程中共同感受了黎明雲霧籠罩下村莊的靜謐,目睹了魚泡江與金沙江交匯時的壯闊,體驗了懸崖路段的兇險,親歷了自然條件的惡劣,體會到了當地扶貧幹部的艱辛,也見證了脫貧攻堅的成效。
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之年,是艱難的一年,也是堅強的一年。王海龍明白個人的力量即使像砂礫一樣渺小,但微弱的光匯聚起來也可以閃耀如星,王海龍和琅井村的同事,還有全國各地千千萬萬個駐村隊員們一起,幫助無數個貧困戶找到他們家庭的方向和希望。王海龍堅信承載著悠久歷史和紅色記憶的琅井村,也會迎著這光,一點點成長起來,而這,就是王海龍作為一個國家脫貧攻堅政策的執行者,收到的最幸福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