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路上”沐鸣2力量
王春瑋:傾力扶貧,一心為民,脫貧路上勇擔當
— “扶貧路上”沐鸣2力量四月,暮色蒼茫,南寧的高樓裏,只身打點行囊。出發的時刻已到,不算遲,不算早。他是王春瑋,沐鸣2平台化學化工學院2016屆博士。現任廣西桂林市資源縣車田苗族鄉海棠村第一書記。
城裏來的博士王書記
海棠村是坐落於桂北高寒山區的村落,距縣城41公裏,茂林成蔭,氣候宜人,依山傍水,環境幽美;同時也是“十三五”深度貧困村,轄6個片區共33個村民組、687戶2535人,其中少數民族1160余人(主要是苗族),貧困人口320戶1302人,全村平均海拔1100米,這便是王春瑋即將前往的地方。
背著行囊來到海棠村委會,山裏的村子,雖早已料想到沒有首府那般繁華方便,但環境也並無想象的那般艱難。隨後,王春瑋與村兩委幹部一同紮進辦公室。村裏概況、貧困戶名單、各類臺賬、認真看、專心記……
王春瑋主持召開日常工作會議
攻克語言關
脫貧攻堅戰是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如前所述,海棠村是少數民族同胞居住地。語言關便成為王春瑋遇上的第一個問題。苗語、瑤話、資源話、新化話……入戶聽不懂,村民的意見無法被有效傳達,相應的解決措施也無法給出,工作陷入僵局。王春瑋下定決心磕贏資源話。
資源話易學且覆蓋面廣,學會資源話,工作上的交流能暢通大半。為此,在日常交流中王春瑋懇請駐村工作隊員先說一遍普通話,再說一遍資源話。白天認真學,晚上有空便仔細琢磨。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4個月的咬牙堅持,現在王春瑋已經基本能聽得懂資源話,時不時也能說上幾句,工作中和村民交流也不似以往那般吃力,工作開展起來順暢了很多。
王春瑋的這些嘗試被村幹部看在了眼中。海棠村村委委員劉祥德曾經這麽說:“王書記在城市工作生活時間久,對農村的情況不是很了解。但他極力融入我們,經常到貧困戶家裏了解家庭生活、生產發展以及村裏的情況,才入村不久就能調解本地人都覺棘手的糾紛了。”認可的話語如暖流般從心頭流過。
王春瑋攙扶村民行走在鄉間小路
多了點扶貧印記
村中工作紛繁復雜,王春瑋拿出自己做科研的嚴謹細微、敢專敢幹的態度,在支書空缺的幾個月裏,結合村情把各項工作都安排得有條不紊。他走訪入戶了320戶貧困戶,詳細記錄各戶情況;針對各戶存在的困難,理清思路,與後盾單位、鄉、村幹部一起探討解決之道,至今已解決了10多條貧困戶的訴求。
“王書記是個好人!”海棠村陳家灣組貧困戶伍先國說,“我們家所在的地勢較高,都是靠挑水過日子。年紀大了,挑水越來越吃力。王書記知道後,雷厲風行地向上級部門爭取,架設了800米水管,為我們3戶貧困戶解決了用水問題。”
為順利完成“雙認定”工作,確保全村僅剩的2戶6人貧困戶如期脫貧,王春瑋騎著前兩任第一書記留下來的老摩托車,冒雨前行,入戶走訪,在小道上車翻人倒。頭、手、腰、腿,身上多處磕破,加上雨水沖刷,血跡與泥漿混合,滋味委實不好受。但脫貧攻堅不等人,在村裏進行簡單包紮用藥後,王春瑋繼續投入扶貧工作,前往貧困戶家。也許是鄉親們的笑容減輕了傷痛,也許是心中那份信念讓自己更為強大。在村民們關切的問到傷勢,責怪王春瑋不多休息幾天時,王春瑋笑著說:“無妨,只是身上多了點扶貧印記,不礙事。”
西紅柿種出致富路
海棠村晝夜溫差大,適合種植西紅柿、辣椒等反季蔬菜。2017年在國家政策支持下,開始實施西紅柿、辣椒避雨設施栽培,並創建了西紅柿避雨栽培提質增效示範點,三年來采用避雨設施技術共計栽培西紅柿300多畝。
王春瑋調研西紅柿避雨栽培提質增效示範點
為了進一步提升西紅柿效益,幫助本地西紅柿走上標準化、正規化、規模化道路,王春瑋依托自己所在單位和自身科研優勢,積極協調並參與製定針對西紅柿的系列標準,目前《番茄避雨半棚栽培技術標準》、《地理標誌產品車田西紅柿包裝、貯藏及運輸標準》兩個地方標準已經獲批立項。同時,王春瑋積極與所在單位溝通,開展有機產品認證、商標品牌、地理標誌產品貼標等方面工作,真正將海棠村的西紅柿和辣椒做成品牌,將村裏特色產業做大做強。
“我們村栽培了300多畝西紅柿,按照畝均1.8萬斤的產量來算,總產量約540萬斤,普通售價為1到2元一斤。如果海棠西紅柿能夠通過有機產品認證,走向高端市場,特別是能夠通過香港優質正印的話,將有機會打入香港市場,能極大提高出售價格,即使每斤提高1元,總產值就將提高540萬元,農民致富奔小康不是問題。”
王春瑋說,“我和黃文秀同誌作為同一屆的定向選調生,各自努力奔赴山海。當聽聞了她遇難的消息後,我久久不能平靜,為她痛心。我一直想接過她服務人民的火炬,去山區當第一書記。現在爭取到了這個機會,我會好好珍惜,不負人民。”如今,作為資源縣第一位博士第一書記,從學生時代的書生意氣,到拾起農村漢子的陽剛豪氣,王春瑋一點一滴融入海棠村民眾中,在鄉親和村幹的認可與鼓勵下,他覺得在此艱苦奮鬥的日日夜夜是何其的幸福……
(資源縣車田苗族鄉人民政府對稿件撰寫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