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之星
【服務格言】
■知責於心,擔責於身,履責於行,用心做好每一件實事。
■永葆初心本色,以專業和熱忱為師生提供優質的測試技術服務。
朱燕華博士畢業後在分析測試中心的電鏡-影像中心從事一線測試服務工作,多年的學習與積累,她已成長為電子顯微、X射線顯微等多項顯微分析領域的技術專家。她不懼艱苦,在平凡的崗位上,用辛勤的汗水書寫下抗疫篇章;她勇於探索,作為電鏡-影像中心的平臺負責人,帶領團隊不斷提升技術水平與服務質量;她迎難而上,積極參與我校多項重大平臺建設工作,助力學校公共測試服務平臺的跨越式飛速發展。
彰顯擔當,築牢學校戰疫防線
2022年3月9日,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學校緊急實施了封控管理。疫情就是召喚!在關鍵時刻,她以身作則,義無反顧逆行入校,積極投身學校抗疫工作,齊心協力為校園安全健康保駕護航。
全程參與,堅守抗疫一線。她積極加入學校抗疫誌願者隊伍,伴隨著學校戰“疫”歷程一路成長。3月初,她是一名新手誌願者,負責維持核酸現場秩序,鍛煉了意誌和勇氣,即使身邊有數名紅碼人員她也毫無畏懼。曾和同事們穿著大白冒雨連續八小時奮戰在核酸現場維持秩序,被稱贊為“最美最強最給力誌願者團隊”。4月,她參與了校園環境采樣工作,和團隊一起完成了公共環境及學生宿舍等10000余個采樣點的環境采樣,確保師生們的生活學習環境安全。4月19日,她上崗為校內師生進行咽拭子采樣,和同事們一起配合附屬醫院的醫護團隊共同完成校園日常核酸采樣任務。6月,她已成長為核酸采樣點位的負責人,每天為閔行、徐匯兩個校區安排上崗采樣誌願者,累計安排人員上崗427人次。6月底,她組織建設徐匯校區自給自足的核酸采樣體系,核酸地點選址、采樣設備搭建、物資搬運等各個環節都親力親為,順利完成徐匯校區核酸檢測工作由公司外包轉變為學校自采模式的切換。7月,她組織編製點位主任工作手冊、樣本轉運要點等多個指導文件,多次組織開展點位負責人的培訓工作,共培訓教師誌願者70余人、學生骨幹30余人擔任點位主任,協助閔行區江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培訓全校采樣誌願者約2300人,進一步夯實學校核酸誌願者人員力量。
攻堅克難,勇於面對挑戰。9月的學生軍訓和迎新工作,對於核酸檢測工作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她和誌願者隊伍克服困難,打通核酸采樣“最後一公裏”,在19個軍訓核酸采樣點位間不停奔波,協調解決采樣問題,順利完成近5萬人次的核酸采樣工作。新生報到日,她與分測誌願者擔任各核酸采樣點位主任,帶領全校誌願者每天從7:00奮戰到19:00,保質保量完成新生核酸采樣工作,用實際行動詮釋責任與擔當。在核酸檢測環節中,核酸數據的報送與反饋是實現核酸檢測工作閉環管理的重要一環。然而,在常態化核酸檢測階段,閔行校區校園內有24個點位、人員基數大,每天約測兩萬人,這都給數據匯總統計工作帶來一定難度。為保障核酸樣本移交與報送采樣數據的準確性、時效性與溯源性,她規範了點位的采樣報備流程與具體時間節點,每天在樣本回收時間逐個核對登記點位樣本信息並與檢測機構對接雙核對,製作了含開箱人等溯源信息的《點位樣本移交信息表》,大幅提高了溝通與排查效率。
紮根崗位,保障平臺運行。每天在完成核酸誌願者工作後,她還堅持完成實驗室的每日安全巡查和其他本職崗位工作。在入校後的三個多月裏,她每天巡查記錄平臺三十余間實驗室和60臺左右的儀器工作狀態、及時排除了多個實驗室安全隱患、保障珍貴的冷凍電鏡樣品的安全存儲、解決各儀器的突發故障及為師生們上傳尚未拷貝的實驗數據等。平臺的正常工作因疫情暫停後,她想方設法整合資源,充分利用線上渠道組織平臺的老師們有序開展各項工作。自學校閉環管理以來,組織平臺的老師們累計開展了約90場次內容豐富的在線會議,涵蓋了設備采購調研、技術交流學習、專題報告等多方面。此外,她充分利用平臺的專業技術特長,成功舉辦了多場精彩的線上報告,如“微光講堂”顯微分析專題系列講座、“奇妙的微觀世界”線上科普講座等,累計吸引了2000余人次線上參會,進一步促進了廣大師生對常用顯微分析表征手段及其最新應用與發展的了解,為師生們在疫情結束後快速開展科研實驗工作奠定了基礎。
凝心聚力,提升測試服務質效
她用心耕耘、勤於思考,時刻把團隊建設、提升技術能力與測試服務質量作為工作重心。
緊跟熱點,提升技術能力。她負責的電鏡-影像中心服務於我校19個學院和研究院,480多個課題組,每年開放測試58000余機時,檢測81000多個樣品,為我校高水平科研成果的產出提供重要技術支撐。作為平臺負責人,她十分註重團隊“技術軟實力”的提升。通過不懈努力,進一步拓展了平臺的技術服務領域。組建特色技術團隊加強測試方法學的研究,進一步促進團隊專業技術人才的成長。近幾年,團隊成員先後主持或參與了數十項研究項目,如APEC納米技術研究項目、上海市納米技術專項等;製定國家和教育部標準8項;榮獲第一屆“信立方”杯高校分析測試技術培訓微課大賽三等獎、上海市研發平臺典型案例等獎項。在關心團隊成員技術提升的同時,結合自身在測試工作中遇到的測試難點,積極開展測試方法學研究,近幾年主持了4項實驗技術課題,發表了多篇論文。此外,由她自主開發的電鏡超薄切片輔助定位系統、X射線斷層掃描多樣品掃描支架獲得了專利授權,還獲得了第三屆華東聯校分析測試技術論壇會議論文一等獎、沐鸣2平台“三大卓越獎勵計劃”等榮譽。
科學管理,提高開放效能。電鏡的測試需求大,機時常無法滿足師生的測試需求。她急師生之所急,在解決這個問題上下足了功夫。通過對預約系統中測試信息的統計分析,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並迅速製定了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加強自主操作培訓、梯度收費及設備分類管理,順利解決了電鏡機時緊張的矛盾,實現了機時的合理均衡分配。同時,推進電鏡自主操作培訓視頻的製作,提高自主操作培訓效率,單個培訓教學視頻的最高點擊播放量已達1.5萬人次。目前,電鏡-影像中心已培養可在非工作時段自主操作的師生累計達3000余人次。該舉措的推廣實施,使平臺近幾年非工作時段的機時占比由16%提升至46%,大幅提高了電鏡的使用效能,形成了良好的示範帶動效應,在解決師生電鏡預約難的同時,也有效降低課題組的測試費用,受到了師生們的一致好評。
聚焦服務,關註師生需求。為了能更好地服務於校內師生,她帶領團隊多次深入課題組進行交流,詳細了解師生們的需求與難點,並予以協調解決。電鏡-影像中心的老師們專業背景多樣,為了讓老師們能更好地與師生進行溝通,她在平臺內組織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材料、生物等領域的專題知識系統學習,旨在進一步拓寬團隊的視野,以便更好地為師生提供專業的高水平技術測試服務。作為服務部門,用戶的體驗是衡量工作質量的尺子;師生的意見和反饋,是平臺改革提升的動力之一。她凝聚團隊合力,勇於突破現狀,堅持以問題為導向,以提升為目標,持續潛心改進。定期廣泛調研師生的測試服務意見,並對回收的幾百份問卷逐一進行分析討論,傾聽師生的需求與心聲,通過總結挖掘目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並進行有針對性地改進。結合師生反映或關心的問題,陸續推出新工作舉措,如:為鼓勵在非工作時段自主操作,推出了TOP自主操作課題組返機時活動;為解決磁性樣品測試難的問題,進一步優化磁性樣品的電鏡測試技術路線;為解決師生們的緊急測試需求,開放批量和加急樣品的綠色通道;針對學期末學生測試需求較大、機時緊張的問題,與團隊成員在工作時段外額外增開電鏡測試時段,加班加點為同學們測試樣品,保障師生科研測試工作順利開展。
迎難而上,構築一流技術平臺
善於學習,推進平臺建設。我校雙一流建設、轉化醫學國家重大基礎設施的建設為分析測試中心迎來了飛躍式發展,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她參與了轉化醫學大樓、冷凍電鏡中心、分子影像實驗室等平臺建設任務。冷凍電鏡中心和涉及放射性核素的分子影像實驗室的專業性都非常強,為保證專業地完成建設任務,她前往清華大學、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北京大學、廈門大學和蘇州大學等單位走訪調研,充分吸取其他單位的優秀管理模式和硬件設施建設經驗,努力將最先進、最專業的理念運用到平臺建設工作中。同時,為順利與設計、施工單位進行溝通對接,她自學工程圖紙軟件。經多次探討,在轉化醫學大樓空間資源緊張的情況下,在600㎡的空間內規劃了13臺電鏡實驗室,實現了極高的空間利用率,成為同行學習的典範,時常有高校及科研院所慕名前來參觀學習。此外,在她和同事的努力下,代表著生物結構成像領域最頂尖水平的冷凍電鏡也已建成,冷凍電鏡中心具備單顆粒分析和微電子衍射技術相關全流程的技術服務能力,2020年開放至今,已為多個課題組在重大科研項目及高水平成果產出方面提供關鍵技術支撐。
不畏困難,勇挑建設重擔。在完成轉化醫學大樓和分子影像實驗室的平臺建設工作後,她將在前期工作中所學習積累的平臺建設經驗,運用到了張江分平臺電鏡平臺的建設中,成為電鏡平臺建設的主導者。在施工階段,經常會見到她帶領著團隊的老師,戴著安全帽一起在工地現場反復勘察,仔細確認每間實驗室的水、電、氣路、排風等各項環境設施是否滿足條件,與不同的施工方認真探討解決現場問題。目前,已完成實驗室裝修工作,相關的電鏡等大型儀器設備也已順利進入實驗室,處於裝機、調試階段,預計近期將陸續面向校內師生們開放試運行。
“知責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責任者,大丈夫之終也。”朱燕華立足崗位,堅守初心,以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秉承勤勉盡責的工作態度,知責於心、擔責於身、履責於行,踐行了新時代分析測試技術人員的責任與擔當。
【個人簡介】
朱燕華,高級實驗師,分析測試中心電鏡-影像中心平臺主任。本人及團隊曾先後獲評校“三大卓越獎勵計劃”、“三全育人”優秀案例、平安校園先進集體、校三八紅旗集體等榮譽稱號和多次年度考核優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