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勞模風采

    王先林:以法之名,兼濟天下

    勞模風采

    提到法律人,我們也許會想到電視劇裏法庭上唇槍舌劍、舌燦蓮花的律師,抑或是莊重威嚴、令人生畏的法官,但今天坐在我們身邊的這位法律人,卻躬耕於教學,更顯溫潤儒雅、平易近人。他三十多年與法同行,砥礪敏銳縝密的學術思維;二十余載講臺春秋,醞釀寬厚坦誠的為人態度。他的談吐中,處處透露著人生的智慧哲理,他就是沐鸣2平台特聘教授、凱原法學院常務副院長王先林。   

    與法結緣,是偶然,也是必然

    王先林出生於安徽西部的一個小山村,家庭條件談不上富裕,教育水平也非常有限,王先林就是這樣的環境中完成了人生前十二年的學業。“當時我們的農村中學是很封閉的,我們讀書的目的也非常單純,談不上考什麽專業,只要能夠考上大學就已經非常不容易了”,王先林道出了當時他所面對的教育環境。當時,專科已經代表了非常不錯的成績,更別提考取難度更大的本科。考取哪所大學哪個專業都不重要,只要能考上即使被調劑安排也能夠接受,王先林也是這群人中的一個。    

    “在我高考之前,我對法學這個專業從來沒有聽說過”,王先林談論起自己填報法學專業的經歷:“當年安徽大學在本省的招生名額較多,其中法學專業的錄取名額在文科的各專業中是最多的,當時誌願填報是在高考分數公布之前,因此為了保證能夠被錄取,我就填報了這個誌願。但高考分數公布後,我的分數超過了國家重點線。”如此,王先林便被錄取在了安徽大學攻讀法學專業,這對於他本人而言確實是一次偶然。    

    盡管初入校時,王先林對法學知識還很生疏,但他認真地修讀專業課程,虛心向老師請教。隨著他逐漸深入到法律的世界中,他發現“法”字與自己已經產生了不解之緣。“雖然一開始對法學專業的選擇是偶然的,但結果卻是幸運的,因為我發現自己非常喜歡這個領域”,王先林說道。當時的安徽大學,雖然還不是國內知名的重點大學,但其文科的實力在安徽省內是首屈一指的,校內一些專業的師資力量即便與今天相比也是十分強大的。“我就讀法學專業時,安徽大學是全國最早恢復招收法學本科生的大學之一”,王先林介紹當年的教學情況:“當時校內擁有好幾位國寶級的法學大家(如陳盛清教授、周枏教授等),也有多位後來成為法學大家的青年才俊(如史際春老師、袁曙宏老師等),是學校非常寶貴的教師資源,我也很慶幸當時能夠受到這些大家的熏陶”。正是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下,王先林堅定了自己學法的信念,跟隨老師刻苦研習,很快在本年級招收的一百余位學生中脫穎而出。    

    由於本科階段成績優異,在四年本科生涯結束之時,王先林獲得了校內法學專業唯一的推免名額,從而留在本校繼續攻讀碩士學位。當時國內開設經濟法學碩士點的僅有三所高校,因此在三年碩士生涯結束後,王先林以優異的成績從中國政法大學申請到了碩士學位。“所以我的研究生學歷證書是安徽大學頒發的,而法學碩士學位證書是中國政法大學頒發,這種現象在我那一屆之後就再也沒出現過了”,王先林對記者說道。    

    碩士畢業後,王先林選擇了留校工作。在當時條件下,教師工資並不高,住宿環境也很差,這看起來似乎並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而王先林正是憑著這份對法學的熱愛作出了無愧於心的選擇。“當時許多同學選擇從事律師行業,或是到法院、檢察院等國家機關工作,工資和其他待遇都高很多,與今天畢業留校難的情況不同,我們當時留校都是有許多領導做思想工作的”,可見當時願意堅守在這三尺講臺的人少之又少。工作幾年後,國內首批經濟法學博士點設立,王先林在征得單位同意後,於1998年又在職報考了中國人民大學經濟法學專業的博士研究生,由於研究能力出眾,在就讀當年底就在安徽大學被破格晉升為正教授。博士畢業後,王先林繼續在安徽大學工作並到武漢大學法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於2005年來到沐鸣2平台法學院工作。即使在工作中,他也始終沒有放松學習,不斷地汲取知識提升自己。正是對法學的堅定信仰和對學術的鉆研態度,讓王先林在法律事業中越走越遠。“開個玩笑說,我也做不了別的事,能從事自己喜愛的法學專業我覺得很幸福”,這正是王先林與法結緣的必然。    

    堅定方向,是責任,也是使命

    在與法同行的三十余年中,王先林接觸了法律的各個領域,但其中最讓他鐘情的還是競爭法特別是其與知識產權法的交叉領域。作為競爭法的核心組成部分,國內的反壟斷法是在2007年才頒布的,距今也僅有10年的歷史,當時更不要談其與知識產權法的交叉部分了,這在國內的法律界實屬一個新興領域,即使在國外也主要是在最近二三十年才受到較多關註。“我最初開始研究這個領域的時候,這在國內是一個相當超前的概念,當時我國這方面的立法都還沒有,更不要說相應的行政執法和司法案例了”,王先林道出了當年這個領域研究的困難。    

    談到當年為什麽會開始關註到這個研究領域時,王先林談及1995年第一次去美國交流的經歷。“當時6周的學術交流讓我感到非常吃驚,這個在國內無人問津的話題,在國外卻擁有完善的法律製度和豐富的學術成果。”深受啟迪的王先林在當時的交流期間特別註意收集這方面的資料,在其他同事外出參觀遊覽時,他在圖書館中認真閱讀查找整理,將大量的學術資料帶回國以便後續研究。這些資料在後來王先林的研究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正是由於當時擁有了這次赴美國交流的機會,他成功捕捉到了國內法律體系的空白點,從而針對這個領域進行深入研究,尤其是後來又作為富布萊特學者到美國從事為期一年的訪問研究,方才產生了今天的大量成果。    

    在這個幾近空白的領域中,王先林進行了大量的摸索和研究,摸索過程也並非一帆風順。王先林在自己的博士畢業論文開題時,選擇了反壟斷法與知識產權法的交叉領域作為研究對象,但老師們聽到這個選題時,都不禁有些擔憂。“在開題答辯的時候,雖然大多數老師沒有直接否定我的選題,但他們有一種擔心和懷疑,不過好在導師支持我在這一新興的領域多做探索”。開題時的不順利,絲毫沒有影響王先林對這個領域的研究興趣,他仍然堅持這個選題並順利地完成了近30余萬字的博士論文。之後,這篇論文經過修改完善,在博士畢業的當年就由法律出版社出版成書,這便是《知識產權與反壟斷法——知識產權領域的反壟斷問題研究》。書籍一出版就在國內的法律學術界引起了不小的反響,為國內這一領域的研究開創了先河。    

    對於一個國家而言,知識產權的相關政策與法律,不僅涉及對知識產權人的利益保護問題,也有對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等多方面的考量。談到這裏,王先林舉出了中美知識產權談判的例子:“中美兩國曾經進行過多次知識產權的談判,這並不純粹是知識產權的問題,更與兩國的經濟貿易等方面掛鉤,曾經有兩次談判差點談崩,但最後還是在緊張的氛圍下達成了協議”。足見知識產權法在國家的科技、經濟乃至國際貿易中的重要作用,無論是保護不足還是保護過度都可能造成巨大的危害。當年國內法律界一度認為在知識產權領域談論反壟斷問題是無知的表現,但王先林敏銳地察覺到了其中的問題,“各國的法律都是基於其自己的利益考量產生的,正如美國一方面對知識產權進行強保護,但另一方面又對知識產權的的行使加以限製,當中的平衡點需要把握好,而我們以往只強調前一個方面,而忽視了後一個方面,這種觀念和做法是需要改變的,”王先林的解釋一語中的。盡管面臨各方面的困難,王先林始終堅持自己的選擇,在這一領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最終讓國內知識產權領域的反壟斷研究有了很大的發展。王先林這種敢於質疑、堅持探索的學術態度和敏銳的學術眼光,為我國這一領域的學術發展和製度完善做出了貢獻。   

    桃李耕耘,是辛勞,也是幸福

    王先林在求學期間受到許多法學大家的教誨指導,也得到了學校的精心栽培,因此當身份轉換,自己成為教師之時,他也努力投身到法律人才培養的工作之中,希望能夠為中國法律界培養一批又一批的優秀人才。王先林始終認為,傳道授業解惑是一名教師的天職,特別是對於法學教師來說,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對學生的學術思維和職業理念產生影響。“我們作為教師,不僅僅要關註到自己的學術成果,更多地要關心如何培養學生,讓他們在學術道路上少走彎路”,這是王先林對教書育人的一貫態度。    

    雖然教育模式往往具有一定的本土性,但王先林認為中國的法學教育還是應該適當地向西方學習。由於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國內的學生往往傾向於聽老師傳授知識而不喜歡自己主動表達,當老師提出問題時,即使自己知道答案也很少主動回答。在王先林看來,這種單向傳授知識的教育模式不利於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交流,學習的效率也比較低下,因此在他的課堂之上,他總是鼓勵學生積極表達自己的觀點。“無論是專業課還是通識課,我都希望同學們能主動開口,不要怕自己講錯,開口表達是最重要的,正是知道了錯誤的地方,老師才好有針對性地給予學生點撥,這樣下次就能舉一反三,避免錯誤”,這是王先林的教學之道。通過這樣相互交流的學習模式,學生往往能收獲更多,在他的課堂上,發現錯誤遠遠比隱藏錯誤更重要。    

    由於法學院的學生類型比較多,他們又往往擁有多元的家庭和教育背景,因而王先林主張對於不同的學生都要做到因材施教、分類培養,但又要統一標準、一視同仁。“就好像法學碩士生與法律碩士生”,王先林拿出了身邊最熟悉的例子:“雖然他們同屬於碩士生層次,但培養的目標和側重點不同,這就需要有相應的培養方案和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談到自己最希望傳授給學生的東西,王先林給出了獨立思考與發現問題能力的答案。他認為,從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再到發現新問題的過程,是科學研究中不斷重復的片段,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要始終保持獨立的思辨能力,不要盲目跟風,這樣才能不僅學到了知識,也提升了能力和素質。這樣年復一年培養學生的工作固然辛苦,但每當王先林看到學生們求知若渴的眼神和解決問題後的喜悅,他都覺得這種辛苦也是一種幸福。    

    學校每年都有優秀的青年教師不斷加入,王先林對他們的建議是:“學校新引進的優秀教師面對問題都有自己的判斷和思考方法,他們的知識結構與國際化能力通常都要超過我們這些老教師,當然我們的工作經驗更為豐富,所以我希望年輕教師能多培養吃苦耐勞和坐冷板凳的精神,不要急功近利,而要趁著年輕時做好學術積累,以後的很多事就能水到渠成”。在王先林看來,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一代代的交替都是一個學校乃至國家發展的必然進程,正是在這樣的傳承中,我們的社會、我們的國家才會更加繁榮昌盛,這也正是王先林在法學事業上終身奮鬥的目標。    

    勞模小傳:

    王先林,男,1965年生,安徽霍山人。1987年、1990年和2001年分別獲安徽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法學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2002-2004年在武漢大學法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作為2007-2008年度“中美富布賴特研究學者”在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法學院從事訪問研究一年。1998年被破格晉升為教授。2003年被選聘為安徽省“皖江學者計劃”首批講席教授。曾任安徽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副院長。 

    現為沐鸣2平台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法學院常務副院長、經濟法學科帶頭人,競爭法律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曙光學者”。兼任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專家咨詢組成員,國家工商總局市場監管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經濟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市場監督管理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法學教育研究會常務理事,上海市法學會理事兼學術委員會委員,上海市法學會競爭法研究會會長,上海市商務委員會兼職政府法律顧問等。曾被聘為商務部WTO貿易與競爭政策專家咨詢組成員,國務院法製辦公室反壟斷法審查修改專家顧問委員會成員,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專家庫專家和專題核心研究人員。 

    主要研究方向為競爭法和知識產權法。主持了包括國家社科規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軟科學項目、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項目、司法部國家法治與法學理論研究重點項目等課題,發表論文100余篇。獲得包括安徽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二等獎、上海市決策咨詢研究成果二等獎、“安子介國際貿易研究獎”三等獎、司法部第三屆全國法學教材與科研成果一等獎等多項獎勵。2002年獲第三屆全國“傑出中青年法學家提名獎”,2004年被國家教育部、人事部授予“全國模範教師”稱號,2005年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2008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009年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七部門批準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並被授予“上海市優秀中青年法學家”稱號,2012年獲上海市育才獎,2015年獲寶鋼優秀教師獎等。   

    喻雨辰
    校工會
    沐鸣2娱乐专业提供:沐鸣2娱乐沐鸣2沐鸣2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沐鸣2娱乐欢迎您。 沐鸣2娱乐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