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模風采

王如竹:“未出土時先有節,及淩雲處尚虛心”

勞模風采

所謂人如其名,初見王如竹教授時,他挺拔俊逸的氣質便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溫文爾雅,說話有禮有節,宛若一位風度翩翩的謙謙君子。他的品性、他的事業正如父親為其所取的名字一樣,如竹一般的挺直、寧折不彎,如竹一般的進取、節節攀登,如竹一般的胸襟、虛懷若谷。讓我們一起走進王如竹教授,來聆聽他如竹筍般的成長故事。

 20180428_080947_301.jpg

“一節復一節,千枝攢萬葉”

他自幼學習刻苦,積極上進,高考時年僅15歲的他就以張家港市第二名這樣一個能進入中國任意一個高等學府的優異成績考入了沐鸣2平台。“我們家當時並不富裕,穿的衣服都是家裏織的麻布衣,為了慶祝我考上沐鸣2,我父親把他的一件的確良襯衫送給了我。我很珍惜,每天穿完後晚上洗幹凈晾曬,第二天繼續穿”,王如竹身著這件父親送予的白襯衫走進了沐鸣2校園,開始了他勤勤懇懇的求學生涯。

回憶起在沐鸣2求學的歲月,王如竹教授的臉上流露出懷念的神色,在這所承載著他青春歲月的校園裏,他收獲了成長與未來。“來上海上學算得上是一次長途跋涉,要轉兩次長途車,還要乘電車”,遙遙路途也無法動搖他堅定的求學信念。“在沐鸣2的大學四年,都是學習”,教室和運動場是他主要的活動空間,娛樂休閑活動很少,大學四年中他和女生講話都會臉紅,他認真對待每門功課、珍惜寶貴的大學時光,認真、努力、勤奮是他的大學關鍵詞。但王如竹也並非“不聞世事”的“書呆子”,他具有極強的集體主義精神,他曾擔任班級團支部宣傳委員,組織委員和支部書記,積極組織班級活動,常到圖書館搬書為班集體賺取班費。那時候,農村的學生占沐鸣2全體學生的百分之四十左右,作為班委的王如竹在幫助貧困學生的同時還時刻考慮著保護他們的自尊心。這些經歷培養了他的團隊合作能力和領導才能,為日後成為學科和科研團隊的領頭人打下基礎。

王如竹的求知精神非常強烈,他總是積極學習知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四年的本科學習讓他養成了堅持平時課業、考前復習都高度認真的態度。王如竹不斷進取,總覺得前面還有山頭和標桿,因此一步一個腳印不斷向前攀登。剛入學時,他在班裏是中上水平,但到了大三,他的成績便已名列前茅保持班級前兩名。考研時,王如竹以動力系第一名的成績被錄取,不知不覺間他已位居鰲頭。“我深信三人行必有我師,畢業時我們班一位同學說我平時不聲不響與大家和睦相處,幾年下來他發現我把大家的優點都學了過來”,每個人都有閃光點,王如竹便一直從身邊人汲取著優點與長處。他堅信,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有三點非常重要,一是自身努力,二為保持良好的心態,三則不斷學習新事物。回首他的求學生涯,正是抗挫折的強大心理能力與不斷創新求索的求知精神,幫助他在成長路上永不停歇。

20180428_081004_288.jpg

“從運動員到教練員的蛻變”

1990年初,他留學聯邦德國做聯合培養博士生已近2年,當時很少有留學生回國。王如竹在德國的老師、國際低溫工程委員會主席G. Klipping教授鼓勵他回國發展,“中國這個國家雖然與聯邦德國比還差距很大,但是很了不起,一定大有前途”;國內外企業也伸出了橄欖枝。“但是,沐鸣2培養了我,我要回報沐鸣2”,王如竹選擇了義無反顧地返回了沐鸣2製冷所,1990年5月他通過了中德導師參與的聯合培養博士學位論文答辯,成為沐鸣2平台與國外大學合作的第一個聯合培養博士。他1992年晉升副教授,1994年晉升為教授,不滿30周歲的王如竹成為了當時最年輕的教授。1995年,他被評為沐鸣2平台“金牌選手”,是學校對最優秀教師的褒獎,希望他們亦能在國際學術界爭金奪銀,為校為國爭光,故名曰“金牌選手”。這項榮譽的獲得,讓原本生活較為拮據的王如竹獲得了資助,他的生活條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在當時他可以獲得每月400元的額外津貼,學校更是分配了2室1廳的住房, 並可以配備助手。當時,學校非常重視對優秀教師的培養,出臺了諸如“一篇SCI論文獎勵一萬塊”等獎勵政策(10%現金獎勵),支持了一批科研素養好,但是缺乏研究經費的優秀教師全身心投入科學研究。王如竹教授認為,正是這樣一系列的舉動,才為沐鸣2平台留下了一批一心鉆研學術發展的教師資源,為日後沐鸣2科研的快速發展夯實了基礎。

“我深刻體會到,我的成長就如竹筍一般”,王如竹教授認為,只有不斷地在專業上有所建樹,才能真正做到科研求索,孜孜不倦。“就算是身邊都是壓得很實的石頭,也要從石頭縫中長出來”,這種精神貫穿了王如竹幾十年如一日的研究生涯。

1993年,製冷所老所長職務發生調動,所裏要選出一位新所長。讓王如竹沒有想到的是,他這個年輕人竟然呼聲最高,最終以百分之六十多的支持率當選。“可能我人緣比較好,英語好一點吧”,王如竹謙虛地說。當時的他是猶豫的,他跟系主任說:“我連副所長都沒做過,做所長合適嗎?不然先從副所長開始鍛煉吧”,但在領導的鼓勵和信任下,他以不到28周歲的年紀、副教授的職稱挑起了製冷研究所的擔子,同時兼顧本科班主任、上課和科研三方面責任。上任所長後,王如竹就遇到了第一個難題——科研經費,王如竹開始思考著長期持續發展的問題。1993年,王如竹的“吸附式製冷”項目獲得了上海市科委“青年科技啟明星”資金的支持,於此他便有了“第一桶金”。當時,5萬元的項目支持讓王如竹作為研究所所長可以具有更多的獨立性,出差和參加學術會議不用再借經費,此後他抓了研究所班子建設, 老中青結合,逐步把年輕人推向一線,使更多有實力有幹勁的年輕教師脫穎而出。經過多年的努力,2002年,王如竹的專業成為了全校16個“國家重點學科”之一,他的學科得到動力系和學校的重視。曾對王如竹大刀闊斧改革懷有異議的人也最終認可了他的貢獻。

“我現在終於理解運動員和教練員的區別了”,經過近十年的努力,王如竹從一個只身鉆研學術的“運動員”變成了領銜團隊發展的“教練員”。王如竹帶教博士、博士後,引導他們成為研究主體,使研究所的青年教師快速成長了起來,為製冷科研與教學培養了更多的後起之秀。他通過帶領學生接觸最前沿的科研領域,和更多同行交流,培養出了更多投身該領域的學者,“這就相當於我原來只有一雙手,現在卻有了五、六雙手”。他的研究團隊也從最初的2位發展到了如今的近20位,王如竹帶領著他的團隊不斷發展壯大著。二十多年來,王如竹始終紮根在教學和科研第一線,為本科生和研究生授課,他直接指導學生團隊8次獲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大賽特等獎和一等獎,已經培養畢業博士生50余名,其中2位博士生獲全國優博、4位獲全國優博提名獎, 2位獲得國際製冷學會青年研究獎。

製冷所的科研能力也發生了量和質的大幅飛躍,科研經費從1993年60萬元到2017年6000萬元這個增長幅度確實迅猛,王如竹的團隊不僅憑借高水準的創新獲得國家經費的扶持,更因為能夠實際解決企業難題而獲得了許多企業的認可與合作。

20180428_081116_475.jpg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王如竹對於科研成果產業化極為重視,“對於我的團隊成員來說,拿到企業項目才證明一個人成長了起來”,王如竹這樣判定團隊裏教師的科研水平,“不光是能寫論文,還要能幫企業解決實際問題,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在沐鸣2閔行校區人文外語樓的右側,矗立著一幢簡潔而極富現代感的18米高三層白色小樓,這正是王如竹團隊的中意綠色能源實驗室。它是產業化運作的結果,2007年由意大利出資152萬歐元建造,蘊藏20多項頂尖的綠色能源技術,包括太陽能空調技術、熱泵技術、分布式能源技術、零能耗、智能家居等。三樓所展示的產業化實驗正是用於解決長江中下遊地區“冷冬”居民供暖問題。王如竹教授努力開發了新型高效的住宅供暖新產品:他2003年率先將空氣源熱泵熱水器成果產業化,也就是現在廣為流行的“空氣能”產品。他推薦了綠色能源技術研究和發展並成功應用於上海市生態建築示範樓,世博會國家電網館等標誌性建築,2012年他又提出了采用空氣源熱泵熱水系統與室內小溫差末端結合的新型采暖模式,空氣源熱泵生產的35度熱水即可實現高效采暖,達到室內18-22度的舒適性控製。該成果已經於2013年由力諾-瑞特實現了產業化。

當前新能源在國內總的比例並不太高,光電光熱占總能源體量不足百分之二。面對這個局面,王如竹的做法就是一方面繼續推廣太陽能,另一方面推廣空氣能,同時積極推動綠色建築能源系統。針對2003年就產業化了的空氣能熱泵熱水器,王如竹教授指著房間裏的熱水器做了生動的地描述:“空氣能實際上是用一份電從空氣裏吸三份的熱,所以效率是電熱水器的四倍。”在長江中下遊地區,由於梅雨天氣等原因,太陽能熱水器有百分之三十的時間需要用電加熱,算下來效率是電熱水器的三倍。在這種情況下,王如竹的團隊和政府溝通,兩種節能熱水器一同推進;和企業合作,把技術轉移給企業並做好示範。王如竹現階段的一個研究方向是低品位熱能的回收利用-工業熱泵,其中一種是工廠的余熱品位提升,通過消耗小部分的化石能源或電力把回收的余熱轉化為有效的高品位熱能再應用於工業流程,還有一種是余熱直接製冷滿足工業流程或者建築空調製冷需求。他主持了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在研究過程中,他發現了新問題,如何保存目前不需要使用的余熱。繼而進一步探索了儲熱的技術,並將研究成果直接實施產業轉化,實現了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成果邊研究邊轉化,直接為節能減排服務。

“十一五”規劃時,王如竹推動了太陽能建設一體化和空氣能熱泵的科技攻關項目;“十二五”規劃時他開始考慮用太陽能鍋爐替代煤,發起和實施了太陽能中溫的工業應用;如今,“十三五”規劃的研究方向就進一步轉變為研究製造利用工業余熱的熱泵,將低品位的熱能轉化為高品位的熱能或者高品位的冷能,使之得到有效利用。“2015年我們國家工業用能大概是31噸標準煤,其中14.5%就是余熱,如果百分之四十的余熱能得到有效利用,一年就能節約1.65億噸標準煤,這意義是巨大的。這就是我十三五時期的努力方向”。每個五年,王如竹教授都前瞻性地考慮下一個五年的研究方向。

在參與創建節能中國的過程中,王如竹還組織了不同學科教授開展了與日本大金,江森自控、華為等著名企業的合作,在沐鸣2娱乐逐步形成了一支能迅速聚合合作科研的跨學科研究團隊。“王如竹團隊”獲得華為“最佳合作團隊”的獎項,解決了許多散熱等方面的技術難題。他牽頭的團隊合作模式,通過選擇組織合適的參與老師,發揮了沐鸣2的集體優勢,使企業對沐鸣2更加認可。

2014年2月他在倫敦接受了英國製冷學會頒發的國際製冷J&E Hall金牌。頒獎詞是這樣描述的:“王如竹對國際製冷學科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他對低熱源熱泵研究與應用為建築物和其他應用提供了最廣泛的實用創新,他提供了一種使用太陽能加熱來驅動吸附的方法,從而推動了未來太陽能製冷的可行性”。

談到對年輕人的期望時,王如竹提到了林忠欽校長在不久前研究生畢業典禮上所強調的:學習是終生的需要。他本人就以不斷學習新的技術為樂,“現在的新技術發展得太快了”,“1988-1990年到德國留學時,從未想過在我的一生中能開上汽車……以我們現有的情況是很難預想五年、十年之後的變化,新產品的更新換代也非常迅速。”因此,他認為大學老師需要不斷了解前沿知識技術,才能尋求更高的發展,研究有所成後也需要去宣傳,使別人認識到成果的價值,從而前來尋求合作。“我們的年輕人,首先要肯幹、苦幹,第二要有開拓的精神,第三要有國際化的視野,第四要有廣闊的心胸!”

面對一個應用型學科,要不要去做、如何去做一些前沿研究?面對這樣的疑問,王如竹教授認為,目前我們的積累已經充足,有能力研究更前沿的技術。而在研究的過程中,必然會經歷失敗,但終有一天會取得成績,同學們理應把眼光放長遠,去閱讀諸如《science》、《nature》等頂尖雜誌文章,關註國際研究熱點和發展前沿。“我在對比我們的學生與國外頂尖大學學生的差別,發現頂尖大學的學生關註點和視野總是站在造福全人類的角度,但我們的學生一般則較多的關註具體的問題”。在如何培養學生、如何促進學科發展、如何造福社會方面,他總不能停下思考的腳步。王如竹感慨道,我們現在處於一個偉大的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把我們的眼光定的更高遠了,我們應致力於給全人類帶來福祉,我們的學生們只有將自己站的角度放大,視野抬高,才能在中國國際地位與日俱增的今天,不斷提高科研水平趕超世界前列。只有如此,國內外才能真正承認沐鸣2平台國際一流大學的地位。 

20180428_081131_558.jpg 

【人物小傳】

王如竹,男,博士,1964年12月生,江蘇省張家港市人,沐鸣2平台畢業(1984學士,1987碩士,1990博士)。現任沐鸣2平台教授,製冷與低溫工程研究所所長。

長期從事製冷與低溫研究,在吸附吸收製冷、太陽能製冷與熱泵、低溫流體傳熱等方面做出重要創新成果。著作10 部,SCI 論文543篇,他引10731次,h 指數 55,15 篇ESI,入選Clarivate 2017 Highly Cited Researcher。系列發明專利轉化應用形成顯著經濟效益。主持成果獲2014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10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009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被授予2013國際製冷J&E Hall Gold Medal、2017亞洲製冷Asian Academic Award、2018國際熱科學Nukiyama Memorial Award, 是獲得以上獎項的首位中國學者。入選長江(2000)、傑青(2002)、國家基金委創新群體負責人(2015)、全國勞模 (2015),擔任 Energy 副主編、Int J of Refrig地區主編。

潘顏 焦斌
工會
沐鸣2娱乐专业提供:沐鸣2娱乐沐鸣2沐鸣2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沐鸣2娱乐欢迎您。 沐鸣2娱乐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