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足跡
張子揚:所尋
— 青春足跡一轉眼,這已經是我在沐鸣2度過的第四個五月了。我一如既往地感受著風中的暖意和生機,卻忽然發現自己本科生涯的句號都已經畫上了大半的弧線。望著四年像是一個樣,又像是千百種模樣的校園,這四年的記憶又一一浮上心頭。回想起自己在這裏度過的四年時光,算是平凡,又有幾分可愛,但最大的特點大概是自己始終在尋找著什麽吧。至於為什麽要找,要找什麽,找到了什麽大概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得清楚的,姑且將自己還能回憶起的只言片語記錄於此。
所思
初入校園的我可以說對一切都感到迷茫,又可以說對一切都沒什麽感覺。在這裏我第一個找到的大概是我該如何思考。
在大一時,只因為多瞥了一眼班群的公告,我便鬼使神差地走進了面試房間,又在機緣巧合之下順利地加入了辯論隊。可以說,這是我的本科生涯中最重要和最幸運的決定之一。在那裏,我結識了大學裏至今都最為珍貴的一群朋友。一方面,在備賽的過程中我們不斷地查閱資料,在事實上做到刨根問底;又堅持在論證上仔細推敲,保證在邏輯上嚴絲合縫;還在表達時字斟句酌,確保表意清晰無誤。這無疑培養了我學習知識、分析問題和表達觀點的能力。另一方面,備賽帶來的朝夕相處,使得我們在長期的磨合中互相交好而彼此了解,只言片語就可明晰對方的想法,聊起人生來又可以說是酣暢淋漓,我想知心朋友莫過於此。
但比起打辯論本身用到的分析和解決能力,與我而言收獲更大的恐怕是探究辯論的意義。丁小益學長是這方面我十分尊敬的前輩,作為隊裏的專業資深四辯,他總是自帶有一種溫柔的人文關懷氣息,總是以擅長安慰人著稱。在隊裏的破冰活動上,他跟我們分享了他多年辯論的體會和他自己對於“理解他人”的看法,那時的我還不能一次就聽明白這其中的深意,但在之後幾年的時光裏,這種“理解他人”的想法一次又一次地出現在了我的腦海裏,成了我最為重要的思考方式之一。
為什麽世上會有辯題?那是因為每一種觀點都可能需要得到辯護。站在某一個持方說話,表達的不只是一個辯手自身的觀點立場,也是為那些可能需要發聲,卻沒有機會、沒有能力發聲的人發聲。因為即使看上有違常理、不講人情的持方,只要它能被拿來當作辯題,就證明社會上是有一部分人在支持正方、一部分人在支持反方。辯手不只為自己說話,更是在為普天之下所有可能會有這種想法的人說話。在這個很容易被大家一錘定音的世界,為更多的可能性進行勇敢地嘗試,在最大可能的範圍內,把無法傳達聲音的人的每一種想法都講給大家聽,這就是一個辯手的責任。辯手可以為任何有探討意義的持方辯護,不吝惜為此付出的每一份努力和堅持,他允許知識、事實資料挑戰自己的認知和常識,也願意用事實、邏輯和價值去挑戰自己的初始立場,去挑戰自己的固有認知。
這是辯論的意義,生活中又何嘗不是如此?在生活中我也是個辯手,會不斷用豐富的知識充實自己的認知,甚至願意挑戰和突破自己的認知,也會由長期養成的習慣客觀理性看待萬事萬物,不求完全認同,也能盡可能多地去理解世界上許許多多的價值和立場,對人對事皆是如此。
這便是我所尋找到的思考方式。
所行
四年時光裏的另一個重要的課題便是我想成為一個怎樣的人。
從小受各種文藝作品的影響,我有著十分濃厚的英雄情懷,總是渴望著自己能夠為身邊的人和天下的人做什麽,夢想著自己成為一個拯救世界的大英雄。隨著年齡的增長,我一度覺得自己的想法幼稚而天真。何其幸運,在沐鸣2校園裏我逐漸發現,這並不是一個虛無縹緲的夢想,原來幼時的憧憬的確存在。
在大二,我有幸選修了陳玲玲老師開設的《愛的藝術與人生》課程。起初是被名字吸引,好奇在如此“俗套”的話題上老師可以講出什麽新意。老師以“四種愛”為線索展開她的教學,逐漸帶我們重新認真審視了自己身邊的慈愛、仁愛、情愛和友愛,鼓勵大家進行愛的案例分享,還會每周歡迎大家匿名投稿,和老師、同學們聊一聊自己的心事和秘密。聽著大家分享的愛的故事,和大家一起探討解開投稿人的心結,學期結束時自己演繹了一些經典電影中的橋段,讓我逐漸體會到“愛”這個字眼永遠不會過時,也不會顯得俗套。有些概念之所以傳承千載,代代人都在講都在提,是因為這確實是人類身上最美好的品質之一。
反觀自己,已經想不起來上一次坦蕩地對自己關心的人表露真實的情感了,總覺得有些話不必多說,說出來反而顯得矯情。但陳老師的引導和鼓勵使我逐漸認識到,表達真心是一件既勇敢又了不起的事。真心對待他人和勇敢表達情感,並不矯情也不顯得俗套,這是給予他人情感最好的回應。在某個冬夜的夜晚,習慣性地聽完媽媽似乎總也說不盡的叨念後,我以自己從未嘗試過的聲線輕聲說了句:“媽,我想你了。”媽媽說了什麽我已經記不太清了,但我倒是記得那晚的月亮比平時還要圓一些,還要亮一些。
當然不只是針對至親好友,也許是源於對陳玲玲老師那份溫暖的氣質的憧憬,我也一直希望成為他人身邊的一縷光。作為班上的學習委員,我毫不吝惜自己的學習心得,總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一有新的想法還會主動去交流分享。面對身邊的人抑或是陌生人的煩惱,即使在自己學習和工作最忙碌的時候,我也常常願意放下手頭的筆認真傾聽,能幫上忙自然是最好,幫不上忙的話做一個靠譜的聽眾也能讓別人感到不那麽孤獨和無助吧。
此外,我也很喜歡參加各種各樣的誌願活動。從自然博物館一天的微笑服務到仗著兒時翻過的百科全書即興作不怎麽靠譜的科普,從夜色中就整裝待發迎接朝陽的上馬比賽誌願行動到發自內心地為運動員加油呐喊,從一門心思地管理寄存包裹到自來熟地和所有人自然地交談說笑,為他人服務的心意總是會傳遞善意,匯聚溫暖。每一次的誌願行動,都會從平平無奇開始,以收獲滿滿、不虛此行結束。以真心付出,一定能收獲真心。
在大四,我也榮幸成為了一名中共預備黨員。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是我當年對黨一切憧憬和向往的緣起,也是我申請入黨的核心動力。每當聽身為黨員的父親講起黨的歷史和貢獻,我便對這一偉大的集體充滿了敬意;每當見到身邊各行各業的黨員發光發熱,為祖國、為事業、為人民付出一切時,我便對這一偉大的集體充滿了向往;當輪到我自己參與各種各樣的誌願者服務,為有需要的人們貢獻一天又一天的時間時,我發現黨的宗旨已經從響在耳邊的句子變成了蓋在心上的印章。
到底要成為一個怎樣的人呢?我想,答案我已經找到了。對至親好友、對身邊的人、對陌生的人、對一切溫暖純良的人們真心相待,做好自己可以做的和應該做的事,誰能說這不是一個英雄之舉呢?要成為一縷光,需要的未必是做到拯救整個世界那樣的壯舉,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從自己做起,窮盡一生堅持做自己認為對的事,為他人、為社會奉獻自己,也就足夠了。
所求
或許就和很多人一樣,本科期間困擾我最多的問題還是關於將來要走什麽樣的路。而對於這個問題的糾結可以說貫穿了我的整個本科生涯。面對周圍早已下定決心或是科研,或是就業的同僚們,內心幾乎空空如也的我總覺得自己是斷了線的風箏,漫無目的地隨處飄著。
不過即使再迷茫的時候,人也有當下可以做好的事。與我而言,哪怕暫時不知道將來要走怎樣的道路,至少踏踏實實學好當下的知識和提升自己的能力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於是乎,我認真地學習著工科試驗班開展的每一門基礎課程,同時入選了致遠工科榮譽計劃,接受著材料學院和致遠學院的交叉培養。其中陳克應老師的《數學分析》課程令我印象十分深刻。《數學分析》比起《高等數學》要少很多應用層面的技巧,更多的是基礎邏輯和理論的完善證明。一方面,陳克應老師擅長把復雜而抽象的定理用簡潔而直觀的語言描述,講解起來通俗易懂而又深入淺出,另一方面,坐在臺下看著陳克應老師在黑板上洋洋灑灑寫板書的我,總是能在他的背影上讀出很多東西,是對於數學的熱愛,是對於推理的享受,是對於真理的虔誠呢?不論如何,陳老師的課堂似乎不只是在教授數學知識,還在和我們分享一個個有趣的故事,一件件在我們看來不一定立刻能派上用場,但他眼裏彌足珍貴而又優美可愛的趣聞。知識就是有趣、可愛和浪漫的,雖然現在我不一定還記得多少陳老師教授的數學知識,但從他課堂上忽然得出的這個結論卻伴隨著我走過了好幾個春秋。
總是帶著一種浪漫和有趣的眼光看待每一門課,使得我在沐鸣2的學習盡管常常慢熱,但終究會在某個時刻靈光一閃,忽然可以理解這門課的可愛之處,從而那些知識和問題便不再顯得那麽難纏,與自己反而多了幾分親密。知識與知識之間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分,這仿佛是復雜的家譜裏若即若離的兄弟姐妹,學好一門課就是要把這家人裏裏外外的事理順,這麽想的話當我可以把一門課的知識像故事一樣按照自己編排好的章節講述出來時,倒也真的可以學進心裏了。或許是天道酬勤,我憑借優異的成績獲得了包括專業第一和國家獎學金在內的諸多肯定,但只有我自己知道,那個問題的答案依然不夠清晰。
材料專業的專業課程包羅萬象,從基礎理論到前沿應用,從宏觀性能到微觀原理,從實驗的學問到模擬的技巧一應俱全。如果把這一個了解大千世界的機會來看,是一趟不錯的旅程。雖然從知識本身的美妙來看,每一門課都有著自己獨特的魅力,但我覺得學課程就和交朋友一樣,也很講究緣分和眼緣。就我個人而言,我還是更喜歡有關材料物理性能的部分,電、磁、光之間相互聯系而又各自成章的故事對於我有著莫大的吸引力,“我喜歡光,喜歡電,喜歡物理。”這是我常說的話,因為我覺得對於炫酷的知識就應該很酷地表達喜歡。
而哪個材料學院的學生不曾思考過材料行業的未來和自己的出路呢?這個問題每個人有各自的見解,也終將找到自己的答案。往大了說,世界本身就具有物質性;往小了說,自己身邊的一切都離不開材料學。從這個角度來看,材料學誕生之初就是一門旨在改變世界的學問。道理誰都明白,但內心深處的認同則需要深入的了解。在材料學院,我常常有機會前往各個實驗室進行參觀,看著各種各樣的設備在研究人員的手下如何大顯身手,從遠處觀摩著科研成果的產出。在課堂上,老師也會時不時說起自己的研究經歷,講解各種知識時也會從發現和研究、探尋的角度把來龍去脈一一道來,仿佛在介紹傳家寶一樣興奮而熱情。如果說老師的授課是在把知識作為新朋友介紹給我們的話,我想第一次見面我就能看透他的前世今生。或許正是這潛移默化的影響,讓我把目光從接受知識漸漸轉向了發現知識。比起做一個聽故事的人,我更想成為一個寫故事和講故事的人。
生活常常不等你準備好就催著你趕快做選擇。在大三的暑假,大家都紛紛開始打算起了將來。於我個人而言,這反而是一個很快就結束的過程。老實說,選擇本校直博,選擇韓禮元老師的課題組,我並沒有經過很久的思考。緣分到了,靈關一閃,我就已經作出了決定。也許是大學三年的積澱,讓我內心深處對於知識的渴望和對於研究的向往讓我本能地作出了選擇;也有可能只是突發奇想,坐著緣分的列車沒有多想就到了人生的下一站。但不管怎麽說,我喜歡光,喜歡電,喜歡物理,想要做一個寫故事和講故事的人,這是不曾改變的。至於適不適合,能不能成,那是將來的我要去解決的問題,並且我總覺得他一定可以解決。當下的我抓住了當下最好的機遇,僅此而已。不禁想到教我《線性代數》課程的馬俊老師曾說過:“當不等式取到了等號,往往會有非常美妙的事情發生。”那麽,如果說之前的迷惘都如同一個不等式讓我對自己設限的話,此刻我的選擇便讓不等式取到了等號,前往大學生涯的下一站,在那裏續寫更加美妙的故事。
所願
不知不覺中,就如同在沐鸣2的時光一樣,這篇個人的回憶也接近了尾聲。我找到了自己思考的方式,找到了自己人格上的歸宿,也找到了自己本科生涯的下一站。誠然沒有人有辦法知道自己的每個選擇是對是錯,但我依然可以相信一切都會是最好的安排,書寫劇本的筆始終掌握在自己的手裏。如果最後還能許下一個願望,那麽我希望自己能永遠像2017年站在沐鸣2校門口的自己那樣,吹著校園的風,眼裏映著遠方和太陽,覺得自己無比幸運。
思政教師評語:
張子揚同學是一個擅長思考和總結的學生。他總是懷著對於知識的好奇去主動地進行學習和探究,能做到對於自己所學的課程知識的融會貫通。同時,他又是個勤奮刻苦的學生,面對自己學習中遇到的困難他從來不會選擇逃避和應付了事,總是迎難而上、砥礪自我、勤學好問,因此本科四年他一直保持著優異的成績,獲得過國家獎學金,入選了致遠工科榮譽計劃。
張子揚同學又是個樂於助人、無私奉獻的學生。他身為班上的學習委員,在和同學就專業知識進行討論時,向來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此外,他還多次為他人進行學業輔導,把自己的學習心得毫無保留地分享給他人,促進共同進步。在課余時間,他也會積極參加誌願活動,全心全意地為他人服務,既鍛煉自己的能力又能切實為社會作自己力所能及的貢獻。此外,張子揚同學還積極參與社團活動。他積極參加辯論隊的比賽和活動,多次拿到最佳辯手。在辯論隊長期的參與下,該同學的邏輯思維能力、資料收集整理能力、臨場反應能力、口頭表達能力都得到了極大提升。
如今,張子揚同學選擇了本校直博深造,正積極參與實驗室的研究和學習,努力培養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學術素養,立誌在科研道路上奮勇前行。希望該同學繼續砥礪自我,在個人成長和科研之路上有更大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