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黨初心
2020年7月19日,我很榮幸,也很自豪終於成為了一名預備黨員,這意味著我距離成為一名正式黨員近在咫尺,也意味著我從大學時代即開始的入黨征程終於要圓滿結束了。
前前後後,斷斷續續持續了近十年,一路走來,挫折陪伴,並沒有讓我半途而廢、心灰意冷、反而更加堅定了我入黨的決心,在數次黨的教育下,我逐漸剖析自己,從最初的盲從、功利的自私自利心理到現如今希望紮根於祖國需要之處,為國家為人民奉獻自己,願意為實現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的滿腔熱血,感謝黨讓我在這個漫長征程中找準了自己的定位,也感謝黨讓我找到了奮鬥的價值,不僅於己,更為國家。
緣起長輩的黨員情懷
我的爺爺是一名黨員,某種意義上他也是一名抗美援朝誌願軍戰士,不過幸運的是他的部隊即將開拔戰場時,戰爭結束了。復員後我的爺爺成為了一名普通水利工人,在那個年代,國家和人民對於黨員是近乎執念的精神信仰。那時的我雖然很小不能理解,但依稀記得在每年夏天防汛防澇時,爺爺總是會連續很久不著家,去家鄉的河堤旁巡視執勤。他總是很熱心地幫人代班換崗,小時候的記憶中只要到了夏天,爺爺就總是曬得黝黑黝黑的,幼年的我當時並不能理解為何要在那麽熱的天去河堤上暴曬,現在想來,可能是爺爺作為一名戰士,更作為一名黨員,心中那份榮譽感和責任感使然吧。
爺爺退休後,我的父親接替了爺爺的工作,並且在爺爺的督促下,也入了黨。爺爺總是告誡父親,入黨了就要擔起更多的責任來,不能貪圖享受,黨員不是名譽稱號,不是用來顯擺炫耀的,而是用來提醒自己,想事做事之前不能只考慮自己了,要更多的考慮別人和群眾。當時的自己時常聽到爺爺這樣不厭其煩地絮叨父親,曾經還一度想過,成為一名黨員也太辛苦了,什麽事都要先考慮別人,不值得。現在回頭想想,當時的自己根本不會理解被人需要是一種多麽光榮的事情。
歷經錘煉的入黨路
小學、中學按部就班的入團,升入大學後,記得大一第一次提交入黨申請書時,自己並未有什麽特別的感覺,看著別人交也就跟著大家一起提交了,後來因為年齡不夠未能入黨,自那以後入黨便擱置了下來,直到臨近畢業,開始就業時發現好多心儀的單位招聘時都有一條附加說明:黨員優先。那時我非常後悔沒在畢業前爭取入黨,錯過了好多心儀的單位。
這樣的心理慫恿我在碩士就讀後第一時間再次提交了入黨申請書,隨後便是成為入黨積極分子、黨課培訓等等流程,為了給自己加分,我還競聘了研究生會的職務,即便如此,我依然在競選預備黨員的時候再次失敗,記得當時的自己極度不忿,把失敗的責任推給了一切可以推給的人和事物,唯獨沒有從自身尋找原因,現在想來,正是自己連入黨的動機和初心都是錯誤,如何能被組織認可,如何能配的上黨員這一身份呢?
追尋入黨,終獲初心
來到沐鸣2後,在“飲水思源,愛國榮校”以及“選擇了沐鸣2,就是選擇了責任”的校訓及口號中,在一次次的校史宣講以及校友報告中,我也逐漸被沐鸣2這一份濃烈的家國情懷所感染,也開始正視自己之前多次入黨失敗的事實,深究自己的原因。即使在我之上,有爺爺和父親兩位黨員的以身作則,但我卻仍未正確認識到黨員的真正含義。第一次的入黨失敗來源於自己都不自知,甚至不存在的入黨動機,只是簡單的盲從心理,也正是因為這樣,在第一次入黨擱置後便再未努力過。第二次的失敗則源於自己將黨員錯誤的認為是一種為了自身利益需要所必須的身份,只看到了黨員身份所帶來的有利,而並未認識到黨員所需擔負的義務,這樣的動機和心理從一開始就註定了我是會失敗的。
對於以往錯誤的認識與剖析,讓我冷靜下來,重新審視了自己的內心,問了自己一個問題:我究竟是為何選擇入黨?我並未要求自己立刻給出答案,而是讓自己去學習,去發現,去思考。我去關註了嗶哩嗶哩上“共青團中央”的賬號,通過采訪報道和紀錄片回憶了抗戰時期為國為民無畏犧牲的革命先烈,秋瑾、陳喬年、陳延年、聞一多先生等,他們無一不是勇於抗爭壓迫,為了理想中的共產主義英勇赴死;甘願隱姓埋名、與世隔絕、艱苦奮鬥、從無到有,在戈壁灘上奮鬥的科學家和拓荒者們用生命為共和國的安全發展吃盡了兩代人的苦;即使在當下,戍邊戰士仍然在用自己的生命捍衛著國家領土的完整和我們的安全,犧牲的烈士們是為我們而死的;同樣,倒在扶貧攻堅基層的1800余名幹部,上演了現代版的“三過家門而不入”,舍小家為大家,黃文秀、吳應譜和樊貞子這些正值大有作為年華的人,為了人民可以過上小康生活,為國家減輕負擔,放棄了自己的舒適生活,深耕脫貧一線,至死不悔…
從近代到現代,共產黨員每時每刻都在用自己的力量乃至生命詮釋了全心全意為人民的服務宗旨,也踐行著實現共產主義的最終目標。至此,我仿佛抓住了迷茫的內心中的一點火光,那就是,成為一名黨員,在自己的崗位,為國家為人民作出自己最大的貢獻,而這點火光也將指引著我繼續砥礪前行,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