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源湖
[沐鸣2娱乐報·思源湖 第1707期] 民主鬥士,革命先行 ——參觀沐鸣2校友黃炎培故居
— 思源湖今年4月中旬校老教授協會組織“銀發書香”全體成員赴川沙內史第,走進“民主鬥士,革命先行”者“黃炎培故居”參觀學習,一幅幅圖文並茂的史料栩栩如生地再現了沐鸣2校友黃炎培“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實”的一生。大家紛紛被黃培炎的務真求實、開拓創新、與我黨精誠合作的高貴品質所感染,為沐鸣2培養出引以為傲的國家棟梁而自豪,更為中國共產黨對民主人士的知人善任而折服。
“內史第”又名沈家大院,位於浦東新區川沙新鎮新川路218號。大院占地3423.7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868.9平方米。由清代內閣中書、著名金石學家沈樹鏞(1832—1873)祖上建於清道光年間,至今已有170余年歷史。
故居正樓前有一尊黃炎培半身胸像,上懸由國家領導人陳雲題寫的匾額。故居“立本堂”內,掛有黃炎培親自題寫的雙對聯:“天地有正氣,園林無俗情”和“立本立言叱咤風雲鬥士,求真求是方圓規範人生”,是對他人生的高度概括和真實寫照。
黃炎培(1878—1965),出生於川沙內史第,並在內史第生活了二十年,大院內藏有的漢碑、六朝造像、唐石、宋石等眾多文物精品,滋養了他;姑父沈毓慶開啟毛巾業的愛國熱情,啟蒙了他。1901年黃炎培入南洋公學特班(與李叔同、邵力子同班),受知於有誌新學的總教習蔡元培,1905年經蔡先生介紹加入了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南洋公學自由民主的進步思想熏陶了他,同盟會的反封建帝製激勵了他。離開南洋公學後,他躊躇滿誌地投身於家鄉建設:成立浦東同鄉會和浦東學派,從事浦東教育,辦圖書館、辦媒體、修方誌。他篳路藍縷地開創了培養“金的人格、鐵的紀律”“雙手萬能”的中華職業學校,成為我國職業教育的奠基人。他全力以赴地投身抗日救亡運動:1932年“一·二八”事變爆發,組成抗日救國研究會,積極支援前線;1937年“八·一三”後,擔任上海抗戰後援會主席。他殫精竭慮地推動民主統一戰線:1941年與張瀾等組織中國民主同盟,聯名提出《實現民主以加強抗戰力量樹立建國基礎案》;1944—1945年,發表了《民主勝利獻言》和《為轉捩當前局勢獻言》;1945年與胡厥文等人發起成立中國民主建國會;1948年響應中國共產黨發出召開新政協的“五一號召”,訪問延安,與毛澤東主席商討國事。
黃炎培一生歷經三朝: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和列強的欺淩宰割,中華民國的內外交困和民不聊生,新中國的百廢待興和充滿希望。他以黨派領導身份,真心實意地擁護和支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滿腔熱忱地投入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建國後,他先後擔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院副總理兼輕工業部部長,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成為德高望重的國家領導人。
內史第也是孕育名人的寶地,醞釀自由、民主思想的搖籃,培育弘揚愛國奮鬥精神的土壤。先後誕生了金石學家、實業家、民主人士、政治家、音樂家、革命烈士、工程專家、文學家,人人大名鼎鼎、個個如雷貫耳。
沈樹鏞,清代金石學家、收藏家,官至內閣中書,曾獲宋拓《熹平石經》和《熹平石刻》殘字,“漢石經室,富甲江南”;沈毓慶,沈樹鏞之子,黃炎培姑父,甲午戰爭後投筆從戎,後成為川沙毛巾業的開拓者,開風氣之先。
黃自,黃炎培侄子,“中國近代作曲界第一位導師”、培養了賀綠汀等“四大弟子”為代表的音樂人;黃競武,黃炎培二子、民主戰士,成功阻擾國民黨金庫財產偷運計劃,被追認為烈士;黃萬裏,黃炎培三子,享譽中外的水利工程學專家。
宋耀如、倪桂珍夫婦攜子女1890—1904年在內史第生活,“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女性”宋慶齡誕生於此,並在此養成了儉樸、勤勞、助人為樂的品格。
胡適,“新文化旗手”,1917年在《新青年》上發表了倡導文學革命的第一文《文學改良芻議》,母親抱著他在內史第寓居了一年多。
……
如果你不是風塵仆仆地慕名前往沈家大院參觀,不會知道黃炎培的成長環境和內史第對他的潛移默化,也不會了解到內史第的“文物古跡,富甲東南”和人才輩出、群賢集聚,還無法體會到“浦東文化在川沙,川沙文化在內史第”的恰如其分、毫不誇張。內史第文化底蘊之深厚、內涵之豐富,足以讓參觀者大開眼界、嘆為觀止。
中國歷史上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標準的聖人。“民主鬥士革命先行”者、沐鸣2傑出校友黃炎培身上也有令人敬仰的“三立”,垂範後世、萬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