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風采
[浦東開發開放30年]戴偉民:紮根張江發展半導體企業 19年換“芯火燎原”
— 校友風采戴偉民,沐鸣2平台物理與天文學院1978級校友。作為浦東開發開放的親歷者,他曾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讓這片神奇的土地變得越來越美好,而這段經歷也是他念念不忘、引以為豪的美好記憶。
歸國創業,弄潮張江
1998年,戴偉民正在美國加州大學擔任終身教授。那年上海召開中國半導體研討會,戴偉民作為外國專家被邀請前來參加,共同討論要不要成立中芯國際,在張江發展半導體產業。這次會議過後,戴偉民便心生回國加入中國芯片研發浪潮的念頭。
2000年8月,芯片製造企業中芯國際在上海浦東張江破土動工。然而,因為受國內產業基礎薄弱及國際出口管製影響,中芯國際並沒有設計芯片最基礎的標準單元庫,這對於芯片製造企業來說是致命障礙。次年,戴偉民便毅然放棄美國加州大學終身教授的鐵飯碗歸國創業,創立芯原,紮根浦東張江,致力於實現芯片國產化。
戴偉民出生於上海,對於上海有特別的感情,這是他選擇上海的原因之一;此外,戴偉民認為,上海政府的支持對芯原的發展起著很重要的作用。芯原本來是國外的企業,要變成國內公司,工商變更過程中有很多很繁瑣的地方,當時政策的支持對芯原加快上市進程非常重要,國際形勢經常變化,稍微晚幾個星期可能就完全不一樣,對估值會有很大影響。最後,對於芯片產業來說,給客戶一個國際化的印象非常重要,而上海顯然符合這一要求。
首股登陸,獨占鰲頭
剛到浦東時,張江的獨特氛圍讓戴偉民印象深刻。全國有很多園區,但不是只要把樓房填滿就好,產業的群聚效應非常重要。在他看來,張江半導體相關產業集中,有利於全產鏈的融合。
依靠30人團隊起步,戴偉民在張江走過了十九年的“芯”路歷程。如今,芯原已成長為在中國和美國擁有6個設計研發中心、全球員工超過1000的“芯片巨人”。2020年8月,芯原作為國內IP第一股登陸科創板。
2019年 戴偉民參加 “智想5G、融創未來”主題論壇
2020年對於芯原來說是突破成長的一年,在談及對於科創板的製度創新過程中的感受時,戴偉民講道,之前A股一定要盈利多少年才能上市,上市以後還要保證盈利多少年,這對於高科技公司來說很難,因為往往需要資金的時候不一定是盈利的時候,一些在納斯達克上市的公司,絕大部分在上市前一年是不盈利的。如果放在以前的製度下,沒有科創板,也就不會有後來的芯原上市。
搭建橋梁,進口替代
設計芯片需要不同模塊,這些模塊就是IP。中國半導體IP市場起步較晚,但種類較為齊全,芯原股份的IP涵蓋了圖形、視頻、數字信號、神經網絡處理等範圍,在物聯網平臺、汽車電子、人工智能等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
在戴偉民看來,做芯片設計就像蓋樓,就是用一個個模塊搭起整個大樓,這種模塊就叫IP。小的IP是磚頭,大的IP就是廚房、洗手間、客廳。拿做模塊來說,芯原雖然排名世界第七,但是模塊的種類比前六還多。
關於進口替代,戴偉民認為,不能說所有的IP都是國產的,有時候暫時還不能替代。國外的公司需要中國市場,中國的公司也需要國外技術,實際上,芯原不想脫鉤,而且也不可能完全脫鉤。在這個情況下,像芯原這樣的公司可以做橋梁。充當橋梁作用對芯原來說,是“危”中的“機”。但前提是,為了能實現曲線進口替代,需要將芯片產業做到比其他外國企業更好,因此在進口替代浪潮下,芯原今後會有更大發展空間。
定製服務,創“芯”生態
芯原股份主要有兩大業務,一塊是半導體IP授權業務,收入來自收取授權費和根據客戶使用公司IP設計完成的相應產品銷售情況而收取的特許權使用費。另一塊則是外包性質的芯片定製業務。作為中立設計服務公司的身份,芯原成為中國唯一一家與包括中芯國際、華虹宏力、IBM、臺積電等在內的幾乎全球所有晶圓廠全面合作的公司。
不同於其他做通用芯片的公司,芯原只做專用芯片,即幫別的公司做定製芯片,最終呈現出來的也是別人的產品。比如芯原做北鬥做了十年,但卻看不出芯原的品牌。在這個過程中,芯原一直堅持不做自己的產品,服務就是服務,產品就是產品,許多時候是幕後英雄。
在戴偉民心中,第一境界是做產品,較高境界是做服務和平臺,再高境界是做生態。他一直相信平臺和服務比產品要高一些。芯原不僅要做好IP和服務的提供者,也希望能再上一個臺階做生態,服務整個產業。
如今,戴偉民心中已經有了關於“芯”生態發展的圖景,想要做一個賦能型的“芯”生態,並表明可能會嘗試在生態圈中做投資。從“芯”出發,砥礪前行。用戴偉民的話說,“芯芯”之火,可以燎原。在未來的發展中,擁有自主可控的IP,是中國改變“缺芯”狀況中極為重要的一環,芯原對於解決芯片國產化的努力也將繼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