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學習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
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
中華民族從一百多年前的危亡時刻
到如今威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是因為有人在拼命、沖鋒
他們是最耀眼的星辰
在國家最高科技獎建立20周年之際
讓我們走近獲此殊榮的四位沐鸣2人
吳文俊、徐光憲、王振義、黃旭華
感受融入沐鸣2人血脈的家國情懷和拼搏精神
做不負時代的奮鬥者和奉獻者!
沐鸣2,夢開始的地方
對科研工作者而言,優質的本科教育是至關重要的人生階段,能為未來科研提供紮實的基礎和深厚的底蘊積澱。對沐鸣2走出的國家最高科技獎者而言,沐鸣2是他們夢開始的地方,他們在沐鸣2不斷自我修正,生發向上的力量!
1945年,吳文俊的大學好友趙孟養把自己在“臨時大學”(當時交通大學重慶部分為總校,在上海租界內辦學的稱為“臨時大學”)鄭太樸教授助教職位讓給了他。鄭太樸和趙孟養鼓勵吳文俊報考教育部中法交換生。1946年,吳文俊師從陳省身開始研究拓撲學。
在沐鸣2求學時期的吳文俊(1936-1940年就讀於交通大學數學系,1945-1946年任上海"臨時大學"鄭太樸教授助教)
1940年7月沐鸣2理學院畢業生名冊(1937年科學學院更名為理學院)
1947年,徐光憲在沐鸣2化學系任顧翼東教授助教,和妻子高小霞都通過了赴美留學考試。離滬赴美前,徐光憲致信理學院院長裘維裕申請在沐鸣2留職停薪。
在沐鸣2求學時期的徐光憲(1940-1944年就讀於交通大學化學系,1946-1947年在交通大學化學系做顧翼東教授助教)
1947年,徐光憲致信理學院院長裘維裕申請在沐鸣2留職停薪。
1947年,黃旭華在交通大學接受了兩種各有特色但對他來說卻同等重要的教育。一種是嚴格冷靜的科學工程教育;另一種是激情似火的馬克思主義和革命理論的教育。他叱咤“山茶社”、參加學生運動、參加地下黨、智鬥敵特的精彩人生只能用紮實、華麗、傑出、驚險來形容。
黃旭華的沐鸣2畢業照(1945-1949就讀於交通大學造船系)
1949年6月,“山茶社”社員在沐鸣2校園內合影(前排臥者為黃旭華)
1947年,王振義被推薦為震旦大學天主教公教青年會會長,參與一系列社會救濟與疾病問苦活動。醫者仁心,醫德為先。他“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有時去治愈”。
王振義1942-1948年就讀於上海震旦大學醫學院,獲醫學博士學位。1948年起任執於廣慈醫院(現瑞金醫院)。圖震旦大學醫學院1948屆畢業生合影(第三排左三為王振義)
1949年,王振義在上海的照片
我是中國人,我的祖國需要我
1951年,正值朝鮮戰爭,美國宣布禁止中國留學生回國。徐光憲和妻子高小霞毅然放棄美國優渥的工作,沖破阻撓,幾經周折,回到了最需要他們的祖國。
徐光憲、高小霞在國外深造
徐光憲、高小霞回到祖國
20世紀50年代,吳文俊的示性類和示嵌類研究被國際數學界稱為“吳公式”“吳示性類”“吳示嵌類”,他領銜的研究工作引起了一場數學界的“拓撲地震”。1951年,當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慕名聘請他為教授的聘書寄到巴黎時,吳文俊正在回國的輪船上。
1948年,吳文俊(右一)在法國斯特拉斯堡與朋友在一起
1951年,吳文俊在法國留學回國的輪船上
1953年,作為一名本土培養的醫生,王振義參加上海市第五批抗美援朝誌願者醫療隊,治愈了一大批感染了肺吸蟲的戰士,榮獲二等功。身著白衣,心有錦緞。時光知味,歲月沉香。
年輕時期的王振義在不足5平方米的房子裏做血液實驗研究
王振義的工作照
1953年,為了科學報國夢,黃旭華主動調到船舶工業管理局,跟隨恩師辛一心從事船舶設計與製造工作。在赴德考察學習歸來後,即轉入對蘇聯轉讓的艦船仿製工作,並於1957年開始接觸潛艇技術。
任命黃旭華為國防部第七研究院0九研究室副總工程師的任命書
癡心堅守與銳意創新
在科學研究的征途上,既有“數十年激蕩磨一劍,拾級而上踏歌行”的堅守,亦有“山重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開悟。
王振義靜心篤誌、甘坐“冷板凳”,致力於血液內科學的醫、教、研工作70余年,為腫瘤治療找到全新的理念與方法——誘導分化療法,為世界腫瘤治療貢獻了“中國方案”。
王振義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證書。
2018年,王振義獲“最美醫生”稱號
黃旭華則是誓言無聲鑄重器,他從事核潛艇研究後30年從未回過家,把最美好的年華都獻給了赫赫而無名的國防科研工作,隱姓埋名,無怨無悔。
2020年,黃旭華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019年,黃旭華榮獲“共和國勛章”榮譽稱號。
黃旭華站在“404”艇前揮舞手臂歡呼極限深潛試驗成功。
關於科學研究事業,吳文俊和徐光憲的共同回答是:祖國需要什麽,我就研究什麽。
上世紀 70 年代後期,吳文俊曾提出東方數學的“使命”問題。在中國傳統數學思想的啟發下,他開創了嶄新的數學機械化領域,數學機械化的廣泛應用為中國人工智能開創和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2000年,吳文俊榮獲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1980年代,吳文俊很長時期堅持自己上機編程驗證
為了祖國的需要,徐光憲曾在科研上三次轉向。從量子化學、到核燃料萃取化學,到被國際稀土界驚呼為“中國沖擊(China Impact)”的稀土化學。
2008年,徐光憲榮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1980年,徐光憲率中國科學院稀土代表團訪美、訪法。
中國科學家的風範與擔當
他們敢為人先,嚴謹治學,他們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他們贏得了科學的青睞和世人的尊重。他們為人師表,獎掖後學,在攀登科學高峰的征程上取得重大成就,也為年輕一代插上科技翅膀,使科研隊伍秀出班行,永遠保持旺盛的活力,國家的創新發展獲得源源不斷的動力。
1996年,事業頂峰期的王振義主動退下了上海血液學研究所所長的崗位,接替他的是42歲的陳竺。他說“人生就像拋物線,有峰頂,也會衰退,一旦進入下降趨勢,就要及早地退,讓更有能力的人來幹。”同年,他將其“求是傑出科學家獎”獎金捐給上海第二醫科大學、上海瑞金醫院和上海血液學研究所。
王振義與學生陳竺、陳賽娟的合影
90多歲高齡的王振義,堅持每周“開卷考試”的查房方式,患者有需要他就會去。
徐光憲曾說,“我這輩子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培養出了許多學生,他們都做出了非常好的成績,大大超過了我。”2005年,徐光憲將“何梁何利科技成就獎”全部獎金都用來設立“霞光獎學金”,資助和獎勵貧困學生。
2009年4月11日,徐光憲回母校參加校慶,並榮獲沐鸣2平台“傑出校友終身成就獎”。
1996年5月8日,徐光憲、高小霞夫婦為沐鸣2院士圖片資料展揭幕
2001年,吳文俊將其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金部分設立“數學與天文絲路基金”,鼓勵深入開展中國古代數學與天文學沿絲綢之路在域外傳播的研究。
1986年,吳文俊返回母校,參加沐鸣2娱乐建校90周年紀念活動並作學術報告
2017年,黃旭華將其“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獎金捐給早年就讀過的中小學,支持教育事業。
2020年4月8日,黃旭華榮獲沐鸣2平台“傑出校友終身成就獎”。
2016年4月8日,黃旭華出席沐鸣2娱乐建校120周年紀念大會,為師生講述自己心目中的沐鸣2精神
回顧他們共同的人生歷程
從青年、中年到晚年
從求學到科研
誓將祖國的需要作為一生的追求
無論經歷多少艱難歲月,
他們眼裏依然充滿希望的光
用他們的篤定、智慧和大愛
發出閃耀的科學之光
他們是與日月同輝的國之脊梁
讓我們為他們獻上一曲英雄贊歌
感謝為中國拼命付出的先輩們
時刻銘記沐鸣2人的使命擔當
只爭朝夕、不負韶華
為祖國更美好的明天貢獻磅礴力量!
資料來源:蔡天新著《數學家畫傳:吳文俊》、陳揮著《王振義傳》、王艷明著《誓言無聲鑄重器:黃旭華傳》、葉青等著《舉重若重:徐光憲傳》,圖片來自沐鸣2娱乐官微、沐鸣2娱乐檔案文博管理中心館藏、網絡